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应在防治肿瘤中突出治未病特色
周口市中医院召开信息化工作暨培训会议
导医机器人亮相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院内导航、智能分诊样样精通
赵清理:洞悉郁证,活用逍遥散
1
11 1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赵清理:洞悉郁证,活用逍遥散
 

赵清理:洞悉郁证,活用逍遥散

    赵清理(1922~2007),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训,研习岐黄之术,遵照先辈所嘱,坚持“早诵”和“夜读”,所诵、所读,除儒家经典外,皆医学典籍。他一生的临证大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熟谙《伤寒论》,善用经方;第二个阶段是法遵东垣,重视脾胃;第三个阶段是洞悉郁证,活用逍遥。

    赵清理曾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1994年,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他在诊病之余,编撰有《临证心得选》《中州古今医家评传》《当代医家论经方》等著作。
找到《伤寒杂病论》的金钥匙
    赵清理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训,研习岐黄之术,遵照先辈所嘱,通过“早诵”背诵了大量的伤寒条文,通过“夜读”博览了大量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证治准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清理的学识不断丰富起来,逐渐认识到《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是在《黄帝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杂病论》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寒热趋势等问题。他在研读《伤寒杂病论》的同时,还阅读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经过学习、研究,他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使得他在钻研《伤寒杂病论》方面找到了登堂入室的金钥匙。
    通过长期研读,他逐渐认识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而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疾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反映;而正邪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证候性质。因此,对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所以说,后世的八纲辨证就是从《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启发而加以整理并系统化的,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儿,才能有效地进行临床辨证和治疗。
善用经方治疗疾病
    赵清理认为,一般来说,临床应用经方,应明古通今,洞察古今之变,方能用药中的,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例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张仲景为了治疗血痹而设的经方。本方是由桂枝汤去甘草、生姜,加入黄芪为主药而成,方中的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的疗效、芍药可以养阳敛阴、桂枝可以温阳通脉、生姜能开胃、大枣可益脾。他在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中风后遗症。赵清理认为,临床上的中风与血痹症状颇为相似,血痹有一系列气虚、血瘀的表象,比如肢体麻木、功能活动障碍等。对于此类病证,赵清理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时常获得满意的疗效。
    另外,对于虚实夹杂、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情呈多向交叉者,赵清理时常合数方为一方治疗。比如,张仲景之甘麦大枣汤是治疗女性脏躁证的经方,如今在临床上若单用此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或者神经官能症,往往显得该方力量单薄,疗效不太理想。赵清理在临床上往往把甘麦大枣汤、百合汤、芍药甘草汤、酸枣仁汤合在一起用来治疗严重失眠,颇有疗效。
    总之,运用经方时只满足于一方一证,并不困难,但要深入研究和运用好经方,就应当理解每一方证的理、法、方、药,且知常达变,明古通今,就不那么容易了。赵清理经过多年临床,深深地体会到临床上不少疑难杂症往往是几种病证交叉在一起,单依靠一个经方确有“独木难支”之叹,此时唯有杂病杂治,兼证兼治,多脏兼顾,有时甚至需要合数方为一方,联合组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调节,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样既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又提高了经方的疗效。
法遵东垣,重视脾胃
    赵清理临证时,比较注重胃气,擅长调理脾胃。他能够全面理解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和生脉散调理心脾,屡起沉疴。赵清理师古而不泥古,宗法而不拘于法,正所谓法无定法,因证而异。他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脾胃在人体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时常告诉学生:“脾胃者,土也。土乃万物之母,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摄生不可不养土,却疾不可不顾土,为什么呢?是由于饮食、药物皆依靠脾胃之运化而布散周身也。”他在甘温升阳益气、酸甘益气养阴以及对补中益气汤和生脉散的变化应用,堪启后学。
    赵清理认为,由于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临床治疗疾病亦应当重视调理脾胃,这是他的学术思想之一。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他认为,中医在治疗内科杂病时,自始至终都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助正气恢复,促使疾病早日治愈。在临床上,赵清理强调,不仅脾胃自身有病需要治从脾胃,其他脏腑有病,也需要调理脾胃。
    赵清理在学术上提倡“脾胃学说”。他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是体健长寿之人,大多脾胃功能旺盛,食量适宜。所以善于养生者,食不过饥过饱,饮不过热过凉,时常爱护脾胃,保持其功能正常,这才是人体健康的基础。相反,若属于体弱多病之人,大多脾胃功能亦弱,气血不足,身体抵抗力降低,病邪易于侵袭。因此,赵清理在治疗内科疾病时,时常顾护脾胃,屡起沉疴。他看到患者的病情错综复杂时,大多从中焦入手,以调理脾胃为先。总之,他认为,中医要权衡脾胃的强弱而酌情选用中药,以顾护脾胃。
洞悉郁证,活用逍遥散
    赵清理晚年临证时,以其平生之实践,从大处着眼,旁征博引,洞察郁证时行,十病九郁,时常以逍遥散治疗疾病,临证变化,如出奇兵,屡次化险为夷。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气候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社会氛围、政治因素之变化,人群的发病也因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之,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郁证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他认为,百病皆与郁有关,或者因情志郁结而致病,或者因久病不愈而致郁,有郁则大脏失和,久郁则五脏受损,阴阳气血逆乱,虚实寒热混淆,诊断不明,疗效不明显。郁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共有的症状是气机瘀滞所引起的气郁,比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和疼痛等,这是诊断郁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诊断疾病,需要四诊合参。
    逍遥散系由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四逆散演化而来,为调肝理脾之方。赵清理晚年临证时,洞悉郁证时行,活用逍遥散于临床,时常取得满意的疗效。他感悟先贤之所以能济世活人,皆在于知常达变。同时,他以逍遥散为基本方,加减变化,依证用药,以百变而应百病,得法而应手,起沉疴,瘥顽疾。他认为,时疫杂症,皆在变化之中;经方时方,悉于大法之内。
(本报综合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