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年少有幸遇良师 |
|
□卜俊成
在时光的长河中,人生就是一场机缘巧合的相遇、悄无声息的离别和永不停息的怀念。有些人,他们总是毫无预设地步入我们的生活,又毫无征兆地离开,但是那短暂的相遇或一面之交的缘分,所带给我们的激励和鞭策,就能洞穿荏苒岁月的山峦,值得我们毕生尊敬和缅怀。其中,包括那些在我们青春年少时,曾经有幸遇到的良师们。 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德申老师时,还是20多年前的五六月间,在他为邀请我们几个在邻村小学借读的学生回本村学校上学的试听课上。那时,他刚从其他学校退休,被返聘到我们村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老师。那次语文课,他只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出自平凡”“博学才能多才”“奋斗成就梦想”3句话,让我们依次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这些话的意思,然后语重心长地讲解这些话中蕴含的深意,鼓励大家朝着梦想努力奋进。陈老师上的这堂课形式新颖,使我们一下子鼓足了学习的劲头,也坚定了信心。 我回到本村正式读小学五年级后,陈老师为了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建议我们每学期从家里带来几本不同的课外书,和班里的其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鼓励我们积极订阅有关语文课学习的报刊,并踊跃投稿;带领我们打扫校园卫生、在学校操场周围植树、去校外的树林里上课,还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经历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集中讲评……陈老师这种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在短短的一年内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 现在回想起来,陈老师的种种教学方法,不仅是在教课,还是在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为我们埋下了热爱阅读的种子。后来,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所写的作文获得学校作文竞赛二等奖;读高中二年级时,我的习作在当时的县报——《花都科技报》上发表;直到今天,我先后出版了10余本著作,发表了30多篇论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与当年陈老师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 如果说陈老师促使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带我走进了文学的大门。那么,我仅仅见过一面的李清业先生,则用自身的努力奋斗为我树立了榜样,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之一。爷爷在行医之余,喜欢书法,自然也就在县域内结交了不少书法界的朋友。其中,李清业先生就是爷爷的一位挚友。记得以前老家的堂屋,曾经挂着一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关竹子的仿作和篆体书法对联,听爷爷说那都是出自李清业先生之手。 李清业先生原来在我们县电影院工作,主要的职责是用毛笔书写每天播放的电影名称和时间等宣传海报。因为李清业先生挚爱书法、勤奋钻研,所以在篆体书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1984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法著作《篆法初步》。当时,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于安澜先生特意为李清业先生的这部著作撰写了序言大力推荐。其实,李清业先生在书法领域取得的深厚造诣,都是他自学而来的。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周末,已经从医院退休的爷爷,带着刚上初中的我,去李清业先生家做客。李清业先生的书房挂满了他自己撰写的书法作品,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包括很多色泽陈旧的线装书。那天,李清业先生拿出了他们新修的家谱,向我们介绍鄢陵李氏家族的由来和家谱编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那次见面以后,我就立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向上、努力作为。 2005年读大学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孔子高徒卜商(字子夏)的后裔,我开始在爷爷的支持下,先后远赴江苏省丰县、山东省微山县寻根拜祖,厘清家族传承脉络,于2011年正式公开印制了《卜子大宗谱·河南鄢陵卷(首修)》,修葺了鄢陵卜氏始祖的坟茔,举行了祭祖仪式,算是完成了年少时的一个梦想。 大学毕业后,当了解到仍然有很多古代医家著作未被整理的现状后,我就在业余时间尝试做医籍的校注与出版工作。但是,自己当时并不懂校注方法,只好硬着头皮自学。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就会想到李清业先生的人生经历,随之又矢志不渝地坚持了下来。 在无常的世事中,有时候的无意转身,常常就是一辈子。小学毕业和那次见面后,我再也未曾遇到过陈德申老师和李清业先生。但是,他们在我人生拔节孕穗的青葱岁月里,所给予的精心引导和榜样力量,始终激励着我怀揣希冀,不断向前。我知道,由老师们谆谆教诲所衍生出来的活水源头,早已在冥冥之中完成了精神传承,并将持续勉励我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阔步向前,愈走愈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