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麦子黄了 |
|
□李河新
“花褪残红青杏小”,早起的鸟儿在绿叶间欢呼雀跃。清晨,窗外的小鸟啁啾着,仿佛在迎接新的一天。果蔬飘香的季节,小麦已遍地金黄,落尽黄花的油菜也压弯了梢头,一串串青绿的籽荚儿匍匐如毯,清风不动,静待阳光。 从程村喝完羊肉汤回村的路上,我遇到正在收油菜的老徐哥。 “李书记,听村里的人说你写的文章出了书,回头你也给俺捎一本看看吧!俺家就在南地第一排第三家,等油菜籽榨油了,我给你送点儿尝尝鲜。” 昔日夏收的盛景,只有靠留守家里的老人和女人们延续着。几亩薄田的收入,只能维持生计,要想过上好日子,改善生活,还是必须走出去。从村东头到西头,村里的年轻人,如候鸟纷纷飞出田野,飞进繁华的都市,在每天繁忙的劳作里,掩藏着在城里安家的梦想。有些人可能早已忘了乡音,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融入钢筋水泥的他乡。 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们驻守在家里,女人们脚踏着缝纫机“咔嗒、咔嗒”地加工被单被罩,一天不出门也能挣几十块钱补贴家用。烈日当头,老人们等村里学校的下课铃响起,便到学校门口接孩子们回家。他们珍惜着光阴,不好高骛远,不见异思迁,脚踏实地过着平凡的日子。 天空蔚蓝如洗,一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像柔软的棉花。高速列车从村庄旁边飞驰而过,被麦田晕染过的空气,使人一闭上眼,就能嗅到麦香。 “老李,你今天去程村赶集了吗?有人卖鸡娃儿吗?”张哥弓着腰在菜园子里刨蒜。 “有,都是柴鸡娃儿呢!” “好的,我这两天过去买点儿鸡娃儿。等鸡下了蛋,你过来拿点儿蒜,做捞面条吃。”我推辞着,但张哥不由分说地把几十头蒜放在我的电动车筐里。 在小天家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白叔和毛哥正在下棋。围坐在一旁看下棋的老人们,悠闲地围拢而谈,大到村外的事,小到家长里短,你一句、我一句地打发闲暇时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勤劳人家日子殷实。种完粮食,很多村民在房前屋后或院子中间种蔬菜、花卉。入夏后,翠竹、芍药、喇叭花、月季轮番登场。石榴花开了,抹一口胭脂红;月季花开了,红的,黄的……争奇斗艳,如待嫁的姑娘。还有向日葵齐刷刷地站在路边,像正在训练的士兵一样整齐。 小菜园里的豆角、辣椒、西红柿,摘了一茬又一茬,凉拌或热炒,做法不一,滋味不同。菜园里的新鲜蔬菜随摘随吃,一日三餐的饭菜都新鲜可口。 大展哥家梨树园栅栏上的喇叭花,正在吹着喜庆的曲子。黄色的杏密密麻麻地压低了枝头。桃子的脸蛋羞红,苹果和梨躲在树叶里,充沛的雨水滋润了果园。 二孩儿家玉米地里的叶子像施了魔法似的,一夜之间变得又宽又长。陈婶家的葡萄园,满目翠色的葡萄藤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像刚出生的娃娃,躲在绿荫下说笑。 82岁的刘叔到麦田的脚步更勤了。刘叔先看一看麦子的长势,再顺手撸几粒麦子,双手搓一搓吹掉麦壳。光洁晶亮的麦仁,躺在刘叔的掌心,像一颗颗珍珠。刘叔小心翼翼地将几粒麦仁放入口中细品。刘叔静默不语,喜悦写在脸上。 “布谷、布谷”,马上就要收麦了,布谷鸟从一个村庄飞到另一个村庄;一对对燕子,在乡野小路上空徘徊。鸟语花香的六月,喜鹊临门的六月,风调雨顺的六月,组成一首交响乐,在村广场露天影院里放映着。 (作者为河南省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第一书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