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何远离流行性腮腺炎 |
|
□莫艾群 流行性腮腺炎又被称为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其症状主要有腮腺肿胀、疼痛和发热。我们需要重视流行性腮腺炎,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腮腺炎病毒的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学校、幼儿园和军队等,易发生疫情,传播范围广。 腮腺炎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胀和疼痛,伴随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虽然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也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在妊娠早期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至胚胎导致胎儿发育畸形。 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男性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导致睾丸肿胀、疼痛及可能的不育症。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卵巢炎,导致卵巢功能异常。此外,腮腺炎病毒还可以引起脑膜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 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 腮腺炎患者通常需要隔离治疗,避免把病毒传播给他人。这意味着患者需要在家休息,错过学校、工作或其他活动。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方法如下: 接种疫苗 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时分别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份的减毒活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患流行性腮腺炎的风险。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也可考虑加强免疫接种。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有助于降低病毒的侵袭。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避免接触传染源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发病后1周~2周内具有传染性,应避免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接触。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 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尤为重要。幼儿园和学校应加强晨检和午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加强校园卫生宣传,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家庭也是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家庭成员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触。对于已感染者,家庭成员应对其做好护理工作,遵医嘱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一般治疗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一般治疗是关键。患者应卧床休息,遵医嘱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以流质或软食为主,避免进食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多饮水,保证液体摄入量。如出现高热、头痛、腮腺胀痛症状,可适当使用退热、镇痛药物。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适用于发病早期的病例。利巴韦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静脉滴注给药。但需注意,抗病毒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 对于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等重症病例,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此外,对于其他症状如头痛、呕吐等也可适当给予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医理论,流行性腮腺炎属于痄腮范畴,治疗原则为散风解表、清热解毒。中草药如板蓝根、银翘散、大青叶等常用于煎服;外用药如紫金锭、青黛散等可直接涂于患处;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中草药也可捣烂外敷。中医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是预防的关键;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中医治疗则是治疗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警惕,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以远离流行性腮腺炎的困扰。如有疑似症状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