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学习伤寒理论体系 应以脏腑经络为根基
颈椎病的辨证要点
刮痧调治输尿管结石的思路
征稿
固后天之本 防未病之先
1
11 1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固后天之本 防未病之先
 


□赵法新

笔者以研究脾胃病为主,兼及外感热病、中医急症及内外妇儿,人称“杂家”。笔者却不以为然,说“杂”不够准确,是“全面继承,重点突出”:“全面”是基础,“突出”是重点,具有辩证关系。没有基础就没有重点,就像金字塔没有底座,就没有塔尖一样。盖脾胃为纳运之总司,升降之枢纽,气血之化源,中州之要地,元气之府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气于胃,故称之为后天之本。生理如此,病理关系同样密切。脾居中州,心、肺、肝、肾分列四旁。清代医学家杨凤庭《脾胃总论》云:“脾胃居中而应乎四旁,四旁之邪必趋之,故百病之成,必伤脾胃。”军事中亦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言论。中州、中原乃脾胃之别称。脾胃乃戊己土也,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故著名医学家李东垣重脾胃、据要地、益化源、充元气、固后天之本,目的有二:一为养五脏六腑,此养生健体之道也;二为增强人体正气,此未病先防之法也。故历代名医大家,无不重视脾胃,临床各科皆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深入学习脾胃病学这个基础,就能运用自如,突出其他任何一个“重点”。因此,脾胃病学是攀登其他专科专病之巅的基础。以下内容是笔者的体会。
防治脾胃病 从小儿开始
临证常见罹患脾胃病的患者,多有素体不健,也常有患者说自幼脾胃就不好。见多了,听多了,就由此想到防治脾胃病应从小儿开始。这是因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功能低下,若喂养不当,则虚弱的胃肠受到刺激,容易导致偏食、积滞、感冒、咳喘等,内伤外感疾病丛生,绵延不愈。因此,民间谚语有云:“过了三冬三夏才算娃娃。”一言道破3岁以下小儿体弱多病之现状。若失治、误治,更伤脾胃后天之本,延至成年,乃至终身,脾胃病缠绵、留恋、反复,由此派生多种疾病。故“未病先防,首重脾胃”,就得从小儿开始。顾护脾胃后天之本,即打好终身健康基础,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此,笔者曾研制出“疳积消”“豫西薄饼”“厌食脐贴”“退热脐贴”“退热擦剂”“退热速肛注剂”“婴儿全养糊”等儿科常用制剂、食疗产品,用于防治小儿常见病,得心应手,既便捷又高效,适合怕打针、难服药的患儿作为外治、食疗、食养之用。其中,“婴儿全养糊”作为半岁以上小儿的添加食品,可使小儿“广食性,不偏食,养胃气,固后天,健脑髓,聪耳目,益终身”。实践结果证明,“婴儿全养糊”的确有效。这就是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鉴于小儿脏腑清灵,气血未充、易虚易实的特点,结合临证发现脾胃病多与自幼消化不良有关,由此而产生预防脾胃病,应从小儿做起的思路,优选外治、食疗之法,适合小儿生理、病理、用药特点,以保护脾胃后天之本,而研制出上述系列儿科制剂和食疗产品。
讲饮食 护脾胃 全营养
保健康 促健美 益长寿
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临证多系统、多病种相互因果关系所见,笔者认识到饮食与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之关系至为密切。“民以食为天”,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乃元气之府、气血之源、后天之本,是营养、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健康、长寿的基础。而要想健美,除养生保健、体育锻炼外,则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道德修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在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上,笔者撰写《饮食·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一文,阐述六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因果关系,教人“养生之道,治未病之法”,示人以规矩,防病于未然。
食疗食养 源远流长
常言道:“粥为天下第一补物。”现代名医任应秋曾治一“大病初愈而见腹胀不食、泄泻浮肿、身困乏力,又屡为破气药伤,越治越重”的患者。任应秋诊断后,采用出人意料的措施,令患者停服一切药,食糜粥养胃,7日见轻;微药轻投,煮参苓白术散,服用1个月痊愈。由于患者久病脾虚失运,元气不足,又为药伤。粥者令患者愈黏,稠者令患者愈稠,黏稠之性最能留恋于肠,益脾养胃,增食运化,以复元气而固后天之本。可见脾胃虚弱,宜食疗食养,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免伤胃气。待胃气来复,才能食消药布、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互为用,充分发挥食药之功,这恐怕是任应秋诊治此案的初衷,充分显示了大医风范。
食疗始于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因幼年体弱多病而习医,又以食疗食养之法而健康长寿,享年101岁。这说明食疗食养可固后天之本,极为重要。之后唐代医学家孟诜的《食疗本草》、明代医学家卢和的《食物本草》、元代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清代医学家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等药食兼用本草著作先后问世,大大丰富了食疗文化,促进了食疗养生保健方法的发展。受此启发,笔者在临证时也颇为受益。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有云:“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笔者因而对粥更加重视,从文献研究到临证应用,相互印证,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并参考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的《粥谱说》及其他相关资料,而撰写《健脾养胃粥为先》《汤·粥·羹·糊·茶·酒释义集锦》等食疗食养多种科普著述,皆为阐述食疗食养及未病先防之法。
育幼儿 广食性 勿偏食
健脾胃 增免疫 防疾病 益终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说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饮食习惯,造就了自幼生长在那里的人们,包括方言文化、饮食习惯、胃肠习性与功能锻炼等,终身都不易改变。因此,不失时机,及早培养小儿的饮食习惯和脾胃习性,增强其消化吸收功能,可使其广食性、健脾胃、强免疫,并避免小儿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和厌食、积滞、疳积等脾胃消化障碍性疾病发生,使之受益终身。这也是防治脾胃病从小儿做起的重要一招。
“盖小儿脏腑清灵,先入为主。”母乳优先,小儿半岁时,需要添加谷类饮食。“婴儿全养糊”就是行之有效、营养全面的理想食品,可培养婴幼儿胃气与饮食习性,使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增强其适应性。吃什么最科学?《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应全而不偏,科学搭配。五谷为养者,尤以米、麦面、山药作粥,健脾养胃益肾,可以固先后天之根本,是小儿食用的佳品。怀山药、小麦、米可以补肺气、健脾胃、助五脏、厚肠胃,补中益气,煮粥可养胃厚肠,炒汤则益胃除湿。小米、玉米煮粥香美,益人,调中开胃。此皆可长久赖以为命者,即“五谷为养”之谓也。五果为助者,水果坚果、油脂是也。芝麻、核桃仁补肺气、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滋肾填髓,益智健脑,共助营养保健之力,可谓“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者,包括畜、禽、鱼、虾,凡肉食是也。鸡肝、鸡蛋黄可以补肝明目,益气生血,化疳消积,开胃进食,滋阴润燥,养血息风,主治小儿消化不良。且富含锌、钙、磷、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等。此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大益于人,可谓“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者,补充也。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可谓“五菜为充”。有些年轻的父母想让孩子增加营养,而让孩子过早、过多吃肉,岂不知这样容易伤及脾胃,造成吐泻并作、积滞不化,积久成疳,出现厌食、低热、面黄肌瘦“过而为害”,以此为戒。
 (作者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