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志
历史不断向前,中医也在不断发展,在世界大融合的背景下,中医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继承好中医,并有所创新,实现中西医真正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光明大道,而脏腑经络解伤寒,则是打开这条道路的“金钥匙”。 中医是一个庞大的疾病诊疗体系,古往今来诞生了无数的名医佳士,也出现了汗牛充栋的典籍医案,而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无疑是核心代表之一,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天花板”。后世无数医家尊医圣张仲景之宗旨,使用经方治疗疾病,并对伤寒理论体系进行解读,以便使伤寒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扬光大。 伤寒理论体系众多经方经过不断淘汰融合,形成了三大伤寒研究派系。分别定义为方证派、三部六法派和脏腑经络派。 方证派 方证派认为学习伤寒,侧重点在于背好伤寒条文,出现了某一证的症状组合,就使用有针对性方剂,不需要去过度使用其他理论解释发病机理。 三部六法派 三部六法派把伤寒疾病分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在此基础上融合阴阳、虚实、寒热等,找到病证的特点,如表寒证、里实证等,从而选择相应的方剂加以应用。 脏腑经络派 脏腑经络派认为,伤寒六病的根基是脏腑经络,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且任何疾病的出现都不可能离开脏腑经络,需要医者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认识伤寒条文所蕴含的病机,并应用于临床。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玄学的诸多内容,这使中医具有丰富的外延性,但是中医核心不能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以脏腑经络为根基,才是正确解读中医、认识伤寒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古往今来,很多医学家认为伤寒六经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主任的刘渡舟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就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六经学说,而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因此六经是物,而并不是六个符号。如果离开中医的传统经络学说而去解释六经,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脏腑经络是伤寒六经的实质,并以此解读伤寒六经,这样才能把“内经、伤寒、现代中医内科学”融为一条发展主线,实现中医内部的诊疗体系统一。有了脏腑经络这个确定性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医更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以脏腑经络为物质基础后,很多中医晦涩难懂的语言模式,包括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条文》等,才能有效解读,从而有效对外传播及交流。 伤寒医家无数,如刘渡舟,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等中医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用脏腑经络解读伤寒。但是中医的脏腑表里关系,很难有效运用到伤寒六经的条文解读中,尤其是解释条文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病是以太阳膀胱经为核心,出现的症状发热、咳嗽等皆与肺有关,与膀胱相表里的肾脏该如何有机处于太阳病体系?这就使伤寒脏腑经络派迟迟不能真正取得突破。而明代医学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的“五脏穿凿论”,告诉我们一种全新的脏腑相通关系,如其中膀胱与肺穿凿相通,就可以有效被运用到伤寒六经、脏腑经络的解读中,为中医发展、伤寒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把该理论引入伤寒六经,著成《经方三十六讲》一书,就是脏腑经络解伤寒的一种探索创新。 作为拥有中西医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青年中医,非常适合从脏腑经络的角度学习伤寒理论体系,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能够扛起这中医创新发展的“大旗”,并向世界传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中医经典门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