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亮
颈椎病是由颈椎结构的退行性变所致。其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肩部酸痛、头晕等。在现代医学中,人们虽然对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等。而中医理论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更加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颈椎病是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其病因病机涉及中医理论中的多个方面。 外感因素是颈椎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湿侵袭人体,可导致气血凝滞、经络壅塞,从而形成颈椎病。特别是当风、寒、湿三气同时侵袭人体时,合而为痹,使颈部经络受阻,气血无法流通,从而产生痹病症状。 情志因素也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不畅、精神压力大可以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输送,使颈部肌肉、筋骨受损,引发颈椎病。 脏腑功能失调也与颈椎病密切相关。肝肾为中医理论中与筋骨相关的重要脏腑。肝主筋,肾主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肾好,骨髓就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肝肾功能失调,如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等,可导致筋骨失养,引发颈椎病。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久坐、弯腰等,以及劳累过度,都会加重颈部的负荷,导致颈椎受压,筋骨受损,从而引发颈椎病。外伤因素也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外伤如挫伤、扭伤、劳损等,可以直接损伤颈椎及其周围组织,造成患者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进而形成颈椎病。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涉及外感因素、情志因素、脏腑功能失调、不良姿势和劳损、外伤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导致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寒湿痹阻型颈椎病 寒湿痹阻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部僵硬、转颈不利的症状,同时肩臂及手指感到酸胀麻痛,有时疼痛还会波及上背部。患者可能伴有肌肤冷湿、畏寒喜热的表现,颈部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质呈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治宜温经活血。 痰瘀阻络型颈椎病 痰瘀阻络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颈项痛如针刺般的感觉,疼痛缠绵不休,按压加重,疼痛位置固定,夜间加重,伴随上肢麻木、头晕、恶心欲呕等症状。舌质昏暗,舌体可见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治宜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 气血不足型颈椎病 气血不足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体软弱,食欲不佳,颈部酸痛。有时患者双肩也会感到疼痛。舌质淡红或淡胖,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脾肾亏虚型颈椎病 脾肾亏虚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颈项酸软胀痛,四肢乏力,甚至双下肢感觉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头晕、耳鸣等症状。舌质淡,有时可见齿痕,舌苔少或干红,脉细弱或虚而无力。治宜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作用于患者的皮肤、肌肉和经络,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应用推拿按摩疗法,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推、拿、拉、揉”等操作,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程度,改善颈部柔韧性。外敷药物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膏、贴剂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药物成分渗透皮肤,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药物有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用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列缺穴、中渚穴、后溪穴等主穴中的3个穴位~4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同时,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分型、辨证结果和循经部位,配合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达到治疗目的。 保持良好的姿势是预防颈椎病的关键,避免长时间低头、长时间固定姿势。适度进行颈部、肩部和背部运动,可以增强颈椎周围的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病的发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长时间进行重复性动作,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疲劳和过度使用,增加颈椎病的风险。定期进行理疗保健,如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帮助患者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程度,改善颈椎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预防颈椎病。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