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博
初诊 周某,男性,17岁,学生。患者半夜突感头晕,继则头痛,呕吐宿食、痰涎4次,神志昏迷,四肢抽搐,脉弦数,口臭,舌红、苔薄,便秘。笔者运用夏氏中医阴阳平衡疗法,对患者辨证治疗。 诊断 头痛。 治则 平肝熄风、开窍化痰。 方药 生石决明(先煎)30克,杭菊花9克,茯苓15克,地龙6克,钩藤15克,橘红9克,制半夏12克,丹参15克,三七粉(冲服)4克。共4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二诊 患者四肢抽搐已平,神志时清时昧,烦躁不安,夜间惊叫,身热头痛剧烈,项强,偶有大小便自遗,脉弦小,舌红、苔薄腻。肝风升腾之势未刹,头部脉络损伤,痰瘀挟热阻于其间,应平肝熄风、化痰清热开窍。 方药 生石决明(先煎)30克,水牛角(先煎)12克,生地24克,炒牡丹皮9克,淡豆豉9克,焦栀子9克,胆南星9克,醋郁金9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共6剂。水煎服。 三诊 患者神志渐清,烦躁减轻,头部剧痛,项强,依然经常惊叫,大小便仍不能自主,身热,口干,唇燥,脉细弦,舌边尖红、苔薄。风阳上扰,阴伤日显,痰热瘀交阻,应养阴熄风而化痰瘀。 方药 生石决明(先煎)30克,生地30克,生龟板(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生鳖甲(先煎)20克,胆南星6克,川贝母9克,焦栀子9克,醋郁金9克,三七粉3克(分吞)。共7剂,水煎服。 四诊 服上方3剂后,患者头部剧痛即止;服至7剂,头痛未发作,颈软,神清,寐安,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偶有言语错乱,稍感头晕,脉弦小,苔薄。肝经风阳渐平,痰瘀亦有化机,继续以平肝化痰瘀之法调治,而轻其剂。 方药 白蒺藜9克,墨旱莲30克,黑豆30克,茯苓9克,远志6克,制半夏9克,胆南星6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石菖蒲12克,磁石6克(分吞)。共7剂,水煎服。 五诊 服药后,患者症状向愈,活动后稍有头痛,脉细滑,苔薄腻。肝经风阳得平,头部络脉痰瘀渐化,应益肾养肝佐以化瘀,以巩固疗效。 方药 白蒺藜9克,制何首乌15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墨旱莲12克,制半夏9克,制远志6克,地龙9克,胆南星6克,酷郁金9克。共7剂,水煎服。 按语 该病例为风阳暴盛,挟痰瘀上阻于脑,以致头痛、神昏、抽搐、大小便自遗等,后来又见风阳痰热耗伤阴液,病情复杂。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灵活用药,最初来诊见风火痰瘀上阻于脑,已有动风蒙蔽心包之象,病势危重,以平肝熄风开窍而化痰祛瘀。但始终以镇潜风阳而化瘀为治则。患者神志昏迷,以宝丹开窍;烦躁不安时,加入栀子、淡豆豉,以清热凉血除烦;阴伤之象显现时,加入生鳖甲、生龟板、生牡蛎,育阴潜阳,遂化险为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职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