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尿液检查报告暗藏“健康密码” |
|
□朱容容
在体检或就医过程中,尿液检查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项目。尿液检查报告,暗藏着身体各个系统的“健康密码”。读懂这些“健康密码”,不仅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还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酸碱度(pH值):反映体内酸碱平衡 尿液pH值的正常范围是4.5~8.0,平均值为6.0,呈弱酸性。pH值的变化,与饮食、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经常食用肉类、蛋类等高蛋白、酸性食物,会使尿液偏酸性;而大量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则可能让尿液呈碱性。在疾病方面,酸中毒、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会导致尿液酸性增强;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则会使尿液碱性增加。尿液pH值,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态,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蛋白质:肾脏健康的“风向标” 尿蛋白是尿液检查中备受关注的指标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一般检测结果为阴性。当肾脏的过滤功能出现问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血液中的蛋白质就会透过受损的肾小球过滤膜进入尿液,导致尿蛋白检查结果呈阳性。根据尿蛋白含量不同,阳性结果会以“+”号表示。“+”号越多,说明尿蛋白含量越高,肾脏损伤可能越严重。不过,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引起暂时性的尿蛋白轻度升高,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蛋白尿,通常休息后可以恢复正常。因此,发现尿蛋白阳性不要过度惊慌,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葡萄糖:警惕糖尿病的线索 在正常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极少,检查结果应为阴性。若尿糖检查结果为阳性,首先要怀疑糖尿病的可能。当人体的血糖浓度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时,多余的葡萄糖就会随尿液排出去。除了糖尿病,一些其他疾病(如肾小管疾病)也会影响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导致尿糖检查结果呈阳性。此外,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尿糖升高。因此,尿糖检查结果呈阳性不能直接确诊糖尿病,还需要结合血糖检测等其他检查项目进行综合判断。 白细胞:提示尿路是否感染 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来自血液,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较少,一般检测结果为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当泌尿系统发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会刺激白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并随尿液排出,导致尿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检查结果呈阳性。除了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引发的炎症反应,也会使尿液中的白细胞升高。如果尿液中的白细胞异常增多,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感染部位和原因,进行治疗。 尿液检查报告中的每一项指标都如同一个“健康密码”,共同组成了身体的健康档案。一旦发现指标异常,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胶州市阜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