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妍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提及风湿病,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受寒”“吹冷风”导致的。然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风湿病的成因与本质远比“受寒”复杂。 在中医古籍中,风湿病被称为“痹证”,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失衡、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人体正气不足,从而为外邪入侵创造条件。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体的正气如同守护身体的城墙,当正气虚弱时,“城墙便会出现缺口”,风、寒、湿、热等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比如,过度劳累、久病不愈、先天禀赋不足等,都会使人体的正气受损。此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爱吃生冷食物、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气血运行。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成不足,肌肉筋骨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进而引发风湿病。 除了外邪侵袭和正气虚弱,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也是导致风湿病的关键。经络就像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负责输送气血到全身。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而导致经络阻滞的原因除了外邪,还包括情志不畅、痰浊瘀血等。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体内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也会堵塞经络,加重病情。 风湿病的症状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关节疼痛。中医将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不同证型。“行痹”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多因风邪为主侵袭人体;“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寒邪的凝滞、收引等特性在此表现明显;“着痹”表现为关节重着、肿胀,是湿气重浊黏滞的结果;“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多是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导致的。不同证型的风湿病,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在风湿病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段。中药内服可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扶正祛邪;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推拿按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此外,中药熏蒸、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也能起到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同时,中医还强调生活调适,建议患者注意保暖(并非捂汗),而是要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合理增减衣物。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等食物,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祛湿、温阳通络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对提升自身正气,预防和治疗风湿病都非常重要。 因此,风湿病并非简单的“受寒”所致,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中医视角下风湿病的真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走出认知误区,拥抱健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