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芳
一个看似普通的跌倒,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跌倒是老年人因意外伤害就诊的重要原因,更是创伤性骨折的“头号杀手”。对于脑部已有损伤的患者,跌倒可能引发二次脑出血、骨折甚至长期残疾。下面,本文将结合科学数据与生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为特殊人群织密防跌倒的“安全网”。 为什么脑部疾病患者跌倒更危险 当脑出血或脑梗死损伤了控制平衡的神经区域,患者就像站在摇晃的甲板上,即使平地走路也可能失去重心。更可怕的是,跌倒时头部撞击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的伤害。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跌倒后发生颅内再出血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而髋部骨折等常见损伤,会导致患者卧床引发肺炎、血栓等连锁反应,死亡率甚至超过某些癌症。 环境改造从雷区到安全区 想象穿着厚袜子走在打蜡地板上,这就是很多患者面临的日常。以下3个关键区域需要重点改造:浴室铺防滑垫不如直接选用防滑瓷砖,因为垫子边缘本身可能绊倒人,建议安装L型扶手(非直立款),高度根据患者坐姿时的手肘位置进行定制;卧室夜间起床是跌倒高峰时段,在床沿到厕所路径安装感应地灯;走廊,要撤掉所有地毯。研究数据表明,超过40%的居家跌倒与地毯边缘卷曲有关。 被忽视的动态平衡训练 传统观念认为患者应多卧床,现代康复医学提出“用进废退”原则,就像骑自行车需要保持微晃,推荐两种安全训练:坐站转移训练,在稳固餐椅前放置体重秤,让患者尝试从坐姿站起时保持指针在50公斤~55公斤区间(具体数值需要医生评估),这能锻炼下肢肌肉而不超负荷;色彩追踪法训练,用彩色胶带在墙面贴出波浪线,引导患者的眼球跟随线条移动头部,这种训练能改善脑损伤后常见的视野缺损问题。 辅助器具的智能选择 四脚拐杖比单拐更稳?错!对偏瘫患者来说,四脚拐可能卡在门槛处导致突发性失衡。最新临床指南建议:脑出血早期用带腕带的行走架,防止手部无力脱落;脑梗死恢复期改用可以调节阻力的助行器,像汽车油门般,阻力随肌力恢复逐步调低。医务人员要每个月检查器具的磨损情况,特别是橡胶头。 药物与营养的隐藏关联 很多患者不知道,降压药可能成为跌倒的帮凶。例如某类利尿剂会导致夜尿频繁,而凌晨血压波动较大的时段恰恰是如厕跌倒高发期。患者可以和医生沟通,调整服药时间;补充维生素D结合钙剂,可以使跌倒风险降低27%,但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钙水平。 总之,防跌倒并不是限制活动,而是科学赋能。就像飞行员需要仪表盘,患者也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80岁的独居老人和刚出院的壮年患者,他们的安全参数完全不同。定期用国际通用的Morse(音译:莫尔斯)跌倒量表评估(医务人员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才能让防护措施与时俱进。在康复的路上,患者只有站稳脚跟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