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健康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多疗法协同改善脑血管病后遗症
李振华治病验方七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排尿功能障碍
《易筋经》功法之“摘星换斗”
1
11 1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多疗法协同改善脑血管病后遗症
 


□杨江涛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脑血管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现有治疗脑血管病的方法虽然较多,但是溶栓治疗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导致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此类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在此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中,中药、针刺、火针、艾灸等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康复效果。
病例一
尹某,男性,67岁,右下肢肿胀1个月有余。
病史:高血压病10年,脑梗死1年(遗留右侧肢体功能障碍,离不开轮椅)。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2级,下肢肿胀伴局部皮肤破溃、渗液。
诊断分析:患者长期坐轮椅,导致下肢低垂,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上级医院已经排除深静脉血栓)。
治疗:火针治疗(每天1次),拔针后针眼有液体流出。
疗效:治疗1周后,患者下肢肿胀显著减轻。
病例二
张某,男性,78岁,右下肢肿胀1个月有余。
病史:高血压病15年,脑出血(遗留右侧肢体功能障碍,轮椅依赖)。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2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右侧症状较重)。
治疗:火针治疗(针后按压可见液体喷出,伴有大量渗液)。因为患者日常护理不足,入院后出现患足皮温升高、黄色渗液,考虑为感染,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同时,辅以颈部、督脉针灸治疗(隔天1次),对下肢进行火针治疗。
疗效:感染受到控制,患者双下肢肿胀明显减轻。
病例三
孙某,男性,58岁,患高血压病和脑梗死(遗留右侧肢体功能障碍,院外康复效果欠佳)。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
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内服、颈部针灸、督脉针灸、腹部艾灸、颈背部针刀松解、下肢火针。
疗效:下肢肌张力恢复正常,肌力提升至3级。
治疗体会
通过对上述3位患者的治疗,笔者有以下体会:
坚持中西医结合,全面认识疾病:深刻理解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病理生理(如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肌张力异常、核心肌群失能等)是治疗的基础。中西医理论互补,为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强调多法联用,优势互补:单一疗法效果有限,应联合中药、针灸、火针、针刀、艾灸等多种手段,取长补短,具有“1+1>2”的治疗效果。这如同多维度协同作战,需要整合各类资源方能提升效能。
火针优势突出:高温、强刺激的特性,对局部肿胀、瘀血引流效果显著(如病例一和病例二,患者在治疗时引流出大量组织液),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好方法,尤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易于开展治疗。
核心肌群不容忽视:脑血管病不仅影响四肢,更累及躯干核心肌群(背部、腹部),导致瘫痪或痉挛,影响整体功能恢复。治疗应重点关注两方面:
颈背部、督脉:以针灸、针刀松解为主(如病例三)。针刀尤其擅于处理棘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挛缩,针刀后拔罐可以促进瘀血排出。
腹部、任脉、胃经:以针灸调和气血,艾灸温通补益为主,促进核心稳定性和胃肠功能恢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效果显著:综合疗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灵活组合不同治疗手段,扬长避短,降低单一疗法的不良反应率,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面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多疗法协同的综合治疗优势。深刻理解疾病本质,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火针、艾灸、针刀等手段进行调理,尤其重视核心肌群功能的恢复,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火针等特色疗法在解决肿胀、瘀血等问题上效果卓著,值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
(作者供职于汝州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杨楼镇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