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
酷暑难耐,阴虚火旺的人群发现饮水后上火的情况不仅没有缓解,还愈发频繁,甚至引发口腔溃疡;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停药后又会复发。中医认为,“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主要表现为口渴、失眠、心烦气躁、盗汗等。知柏地黄丸是一味经典方药,不仅能清热降火,还能滋补肾阴,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服用。 方剂溯源 知柏地黄丸出自清代名医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 东汉 知柏地黄丸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衍化而来。 宋代 宋代医学家钱乙在肾气丸基础上减去附子和肉桂,化裁出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小儿肾阴不足。 明代 在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以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入知母与黄柏,创制出滋阴降火、清热除烦的滋阴八味丸。当时,滋阴八味丸已具备知柏地黄丸的雏形。 清代 清代医学家吴谦在编纂《医宗金鉴》时,收录了知柏地黄丸。这是官方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著作,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使知柏地黄丸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明代、清代的说法,均认可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来,但是典籍归属存在分歧。究其原因,在明代的《景岳全书》中,已有类似组方思路,但是未明确知柏地黄丸;在清代的《医宗金鉴》中,首次系统记载并命名知柏地黄丸,后世沿用更广。 目前,中医学界对知柏地黄丸的两种起源均有引用,但是临床功效和应用并无分歧。 成分解读 知柏地黄丸,由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中药组成。 滋阴降火 知母,味苦、甘,性寒,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补” 熟地,味甘,性微温,能滋阴补肾、益精填髓;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山药,味甘,性平,能益气养阴、补脾益肺、生津固精。 “三泻” 泽泻,味甘,性寒,能利水渗湿、清泻肾浊;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诸药配伍,滋阴与清热并重,“三补”“三泻”,补而不滞、寒而不伤,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功能主治 知柏地黄丸具有的滋阴降火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知柏地黄丸具有抗菌、抗炎、镇静,降血糖、血压,抗氧化,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肾功能等作用;调节雌激素水平,缓解患者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失眠等)。 现代应用 在临床上,知柏地黄丸应用于肾阴虚损、阴虚火旺引起的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病、潮热、耳鸣、遗精、不射精、反复发作性血精、肾病综合征、前列腺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顽固性盗汗 笔者用知柏地黄丸治疗顽固性盗汗患者38例。患者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8粒,每天3次,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用药两三个疗程后,治愈35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治疗男性不育症 笔者用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男性不育症患者55例。患者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8粒,每天3次,用温开水送服。30天为1个疗程,用药一两个疗程后,即可见效。患者服药期间,戒房事。治愈患者50例,显效5例。 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笔者用知柏地黄丸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患者22例。患者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8粒,每天3次,用温开水送服。知柏地黄丸有通利小便、滋阴降火的作用。患者用药7天~10天后,治愈20例,好转2例。 治疗老年性阴道炎 笔者用知柏地黄丸治疗老年性阴道炎患者50例。患者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3次,服用周期为10天。在治疗后,50例外阴部瘙痒灼热患者减至7例,其中11例白带增多患者减至2例,29例白带减少呈黄色患者减至6例,10例白带浓稠伴血色患者减至1例。 治疗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 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26例。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8丸,每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一两个疗程后,治愈20例,有效6例。 用法用量 知柏地黄丸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苦。 剂型选择 目前,市面上有传统的大蜜丸、水蜜丸和浓缩丸3种剂型。大蜜丸性质柔润,适合脾胃虚弱患者;水蜜丸炼蜜量少,适合糖尿病患者;浓缩丸药物稳定性好,成分高度浓缩。 用法用量 患者口服知柏地黄丸时,应空腹、饭前服用或用淡盐水送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天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天2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天3次。 注意事项 患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知柏地黄丸成分过敏者,禁用知柏地黄丸;过敏体质者,慎用知柏地黄丸;虚寒性病证者、感冒发热者、脾虚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服用知柏地黄丸。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知柏地黄丸。 (作者供职于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