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高铁上广播呼救 她们挺身而出 |
|
本报记者 丁 玲 朱晓娟 通讯员 邢永田 崔冰心 8月25日21时50分,G2033次列车载着满车的疲惫与期待,正平稳地从青岛驶向郑州。 车厢内,大多数旅客已经靠在座椅上闭目休息,只有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轻微声响,伴随着窗外飞逝的夜景,营造出旅途的宁静——直到一阵急促的广播声突然打破这份平静:“紧急通知!5号车厢有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医务人员协助救治!” 广播声刚落,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教育培训部主管护师聂艳玲立刻从座位上站起。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紧急呼救”有着本能的敏感,她抓起随身包,迅速向5号车厢冲去。同一时刻,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治医师赵宁也听到了广播,沿着车厢标识快步奔去。 仅30秒,两位医务人员几乎同时赶到5号车厢。穿过围观的旅客,她们看到一位蜷缩在座位上的患者:脸色苍白,额头上的汗珠如豆般顺着脸颊滑落,双手紧紧按住腹部,身体因剧痛微微颤抖,连说话都带着喘息。“我的肚子疼得厉害……”患者艰难地说,“我有肠梗阻,做了好几次手术都没好,这次是专门去郑州看病的……” 进一步询问得知,这位来自河北邯郸的乘客,在发病前已停止排气排便8小时——这个细节让赵宁和聂艳玲立刻警觉。“肠梗阻患者不能进食和饮水!”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好心旅客见患者难受,递来一瓶热水,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阻止。 赵宁和聂艳玲迅速判断:患者有肠梗阻病史和多次手术经历,此次急性加重且长时间未排气,极可能存在肠道绞窄或缺血的风险,若处理不当,轻则病情恶化,重则危及生命。 “您别慌,我们是医生和护士,会帮您缓解的!”聂艳玲一边轻声安抚患者情绪,一边迅速扫视车厢寻找可用物品。她发现了一个装满热水的保温杯,征得旅客同意后,用毛巾裹住杯子,轻轻敷在患者的腹部,“热敷能让肠道平滑肌放松,减轻痉挛带来的疼痛。” 赵宁蹲在患者身旁,双手顺时针轻柔地按摩其腹部,动作缓慢而精准:“这样能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气,缓解腹压。”赵宁和聂艳玲配合默契,一人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疼痛是否缓解;另一人则随时调整热敷位置和按摩力度。周围的旅客逐渐安静下来,有人主动让出空间,有人帮忙递纸巾,原本紧张的车厢里,渐渐弥漫出一股暖意。 15分钟后,列车广播提示即将抵达郑州东站,此时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站台上,120急救人员已带着担架和设备等候。赵宁和聂艳玲快步上前,详细交接了患者的病史、症状、停止排气排便的时间,以及刚才采取的热敷、按摩等措施。直到看着患者被平稳抬上救护车,警灯闪烁驶向医院,两人才终于放下心来。 面对周围旅客的称赞,赵宁和聂艳玲微笑着摆摆手:“没什么,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说完,她们转身融入车站的人流,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