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袁 燕 苏 洲
4月的一个午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脑血管病、神经感染与肌肉病科)主任田小军刚完成一批需要抽血复诊患者的诊疗工作。一位手捧锦旗的老先生驻足门前,手中鲜红的锦旗因激动而轻轻颤动——他正是当天出院患者尚女士的丈夫。 患者求医路漫漫 两个月前,62岁的尚女士突然患上一种怪病:吞咽食物时感觉喉咙被无形的力量扼住,难以进食。她从县级医院辗转到市级医院,先后就诊于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进行了头颅磁共振、颈椎磁共振等十余项检查,结果显示肺功能轻度阻塞;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又排除了心血管病变。 尚女士先后住院了3次,医生怀疑她是哮喘急性发作,但使用雾化药物后,症状反而加重。尚女士的丈夫声音哽咽,充满心疼地说:“看着她吃饭时脸憋得通红,吞下食物还要咳嗽很久,两个月内体重减轻了10斤(1斤=500克),原本合身的衣服现在显得松垮……” 直到4月24日,田小军坐诊那天,尚女士已虚弱得无法站立,只能由家人推着轮椅前来。田小军俯身检查时,敏锐地发现她眼睑下垂;在问诊中,捕捉到“症状晨轻暮重”的关键细节。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线索,让他瞬间警觉:“可能是重症肌无力。”随即,她被收入神经内科一病区,一场精准的“生命解码”就此展开。 抽丝剥茧见真章 入院后,科室团队根据尚女士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 完成新斯的明试验15分钟后,尚女士试着抬起沉重的眼睑,竟然能看清天花板上的灯光。当护士递来一杯温水,她顺利喝下第一口时,眼中涌出激动的泪水。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为阳性的试验结果,证实了田小军的诊断。 田小军团队迅速制定了的方案。治疗3天后的晨间查房,医务人员走进病房时,看到尚女士正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小口小口地吃着,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笑容。“这是我两个月来第一顿能好好吃完的饱饭。”她声音虽轻,却充满了喜悦。那碗冒着热气的粥,不仅暖了胃,更暖了一家人的心。 重若千钧十四字 当鲜红的锦旗缓缓展开,阳光下,“医德高尚医术精 关爱病人如亲人”金色绣字熠熠生辉。望着锦旗上随风舞动的流苏,田小军和医护团队心中满是感动。 夕阳渐渐西沉,诊室里的光斑被染上温柔的橙红。尚女士出院时,特意握住田小军的手说:“是你们给了我重新吃饭、重新呼吸的勇气。”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将成为田小军医护团队继续与疾病抗争、守护生命的无限力量。
科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脑血管病、神经感染与肌肉病科)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业基地、新乡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药物临床试验神经内科专业基地、新乡市科技局-新乡市科普传播基地(脑卒中)。科室共有医务人员29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近年来,科室承担神经内科的医疗、科研、教学(本科生、研究生)任务,从事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症及疑难病的诊断救治。 诊治专长:1.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预防、筛查及综合治疗;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及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的诊断及治疗;3.中毒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的诊断及治疗;4.神经变性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癫痫等的早期诊断及治疗;5.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贝尔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的诊断治疗;6.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等)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