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伟
这天夜班交接时,白班护士特意提醒我:“18床的李先生今天情绪很差,又拔了输液管,你多留意。”我翻看病历:患者45岁,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第5天,目前处于禁食状态,正在进行持续腹腔冲洗。 走进病房,我看到李先生正盯着天花板发呆,他脸色蜡黄,鼻腔插着胃管,腹部还连接着两根引流管。见我来换药,他把头扭向一边,不耐烦地说:“又换药?天天换有什么用?饭都不让吃,还不如死了痛快。” 作为一名拥有8年工作经验的普外科护士,我见过许多术后患者情绪不佳的情况。但我的经验告诉我,每一位“不配合”的患者背后,往往都藏着未被倾听的心声。 “李先生,我看您今天心情不好,是伤口疼痛还是有什么烦心事?”我放缓了手中的动作。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眼眶泛红,说:“护士,你说我还能好起来吗?别人都说胰腺炎是最受罪的病,我现在天天饿得心慌,身上还插着这么多管子,实在很难受……” 我在聊天中得知李先生从事工程行业,发病当天刚签下一笔大单,在庆功宴上饮了很多白酒,凌晨突发腹痛、呕吐,送医时血淀粉酶指标已远超正常范围。“医生说我的胰腺都坏死了,必须立刻手术。我老婆都被我吓哭了,儿子还在读高中……”他攥着病号服的手微微颤抖。 我发现他的床头桌上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穿中学校服的男孩满脸笑容。“您儿子真精神,上高几了?”我顺势问道。“高二了,学习还行,就是总担心我……”李先生的语气缓和下来。 术后禁食让这位身材高大的男士备受折磨。“现在闻到饭味就心慌。我昨晚还梦见吃红烧肉了,醒来发现枕头都湿了。”他苦笑着指了指胃管,“这东西插得我嗓子眼直冒酸水。” 我一边用温水帮他漱口,一边安慰:“确实辛苦,但昨天的引流液已经清亮很多了,这说明胰腺正在慢慢恢复。您再坚持几天,等肠鸣音恢复后就能试着喝一点儿米汤了。” 在第二天的晨会上,我向医疗组汇报了李先生的情况。主治医师调整了镇痛方案,营养科医生也前来会诊,为李先生制订了阶梯式饮食计划。查房时,我特意带上饮食指导图,对李先生说:“李先生,我们将恢复过程分为5个小目标。您每完成一个目标,就离能正常吃饭更近一步了。” 李先生仔细地看着图表,说:“那顺利的话,我下周就能喝粥了?”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主动要求查看每日的检验报告。渐渐地,这位曾抗拒治疗的患者开始认真记录自己的体温和引流液性状。 换药那天,李先生突然对我说:“护士,我建了一个叫‘戒酒联盟’的微信群,把病房里几个因喝酒生病的人都拉了进来。”原来他自发当起了健康宣传员,常和病友们分享自己的教训。“隔壁床的患者说出院要送我一块匾,写上‘一酒毁所有’。”他自嘲地笑着,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3周后,李先生终于可以出院了。拔掉最后一根引流管时,他长舒了一口气:“这一个月就像做了一场噩梦。”收拾行李时,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儿子发给他的信息:“爸,我上网查了好多胰腺炎患者可以吃的食谱。等你回来,我做给你吃。” “李先生,这是我们的出院随访表,您记得要按时来复查。”我把表格递给他,继续说,“对了,下个月医院有胰腺炎病友会,您要来分享戒酒经验吗?” “来!必须来!”说完他掏出小本子认真记下日期,“我得告诉那些还在喝酒的哥们,别等躺在这儿才后悔。” 如今每次路过18床,我总会想起李先生的故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来说,护理不仅是执行医嘱和更换敷料,更要看到疾病背后那个完整的人——他的恐惧、他的牵挂以及他对一碗热粥的渴望。 护理部主任常说:“好护士既要精于技术,更要富有温度。”在这个充斥着监护仪报警声的普外科病房里,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疾病的发展进程,却能通过耐心倾听与用心陪伴,帮助患者重拾战胜疾病的勇气。 (作者供职于民权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