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张磊辨治疾病三则
砭法治病 一石多鸟
1
11 1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张磊辨治疾病三则
 


□高青

案例一

2006年4月14日初诊:周某,女性,23岁,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加重半年。
病史:6年前,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近半年病情加重,发作频率增多,持续时间延长),饮食尚可,睡眠较差(入睡困难,伴有早醒),大便偏干,小便通畅,畏寒明显(手足不温,却自觉面部发热),活动后容易疲劳,偶尔有心悸,容易紧张,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滞。
病机要点:脾胃肝胆湿热。
中医诊断:口疮。
方药:黄芩10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苏叶10克(后下),栀子10克,白僵蚕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共12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患者存在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睡眠较差(入睡困难、早醒)、大便偏干、畏寒明显(手足不温、自觉面部发热)等症状,结合舌脉表现,属于肾阳虚、脾胃肝胆湿热之证。患者素体亏虚,且上焦湿热较重,治疗当双管齐下,温通阳气、清除湿热,国医大师张磊处以三黄二姜一附汤化裁。此方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吕靖中的验方,方中黄芩、黄连、黄柏,苦寒,能泻火燥湿;干姜、附子,温阳,以抑制三黄的苦寒之性;栀子,泻火解毒;僵蚕,散结;苏叶,理气和胃。
2006年6月19日二诊:患者按上方服药12剂后,口腔溃疡症状减轻。近1周,患者出现咽痛(吞咽时加重),鼻中干痛且有发热感,手足表现为夏天热、冬天凉,手足心多汗,夜间睡眠尚可,口中不干不苦,无食欲,面部有发热感,心烦急躁,容易紧张,饮水较多,大便正常,小便有灼热感,近两周双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时疼痛加重,舌淡红稍暗,舌边有齿痕,脉细。
方药:金银花15克,玄参15克,当归6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乌梅6克,桑叶10克,车前草15克,炒白扁豆15克,炒白术10克,山豆根10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5克,生甘草6克,木蝴蝶10克,赤芍10克。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06年6月28日三诊:患者按上方服药10剂后,咽痛症状减轻,口腔溃疡有反复,咽干且有时疼痛,右下肢疼痛,天冷时疼痛加重,夏天手脚心热,冬天手脚冰凉,有时小便有灼热感,大便正常,偶尔觉得呼吸的空气干燥,饮食尚可,月经正常(月经量适中),面色无光泽,舌淡红、苔白腻,脉细。
方药:麦冬10克,天冬10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炒枳实10克,石斛15克,茵陈15克,地骨皮10克,生甘草6克,玄参15克。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06年7月5日四诊:患者按上方服药1剂后,晚上出现发热,体温39.5摄氏度,经过输液治疗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是两侧扁桃体化脓。目前,患者扁桃体肿大且疼痛,咽干疼痛,饮水较多,偏好温水,伴有恶心干呕,进食时欲呕吐,活动后出现怔忡、怕冷症状,大便正常,小便有灼热感但是通畅,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数。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偏低。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山豆根10克,赤芍15克,制半夏10克,玄参30克,大青叶3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6克。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006年9月6日五诊:11天前,患者进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后出现感冒咳嗽,伴有咯痰(痰色白、量不多),无发热、怕冷症状,鼻塞且流黄鼻涕(鼻涕略稠),双侧咽喉至鼻后部位疼痛明显,活动后易出汗,口腔溃疡基本痊愈,舌质红、苔黄,脉细。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木蝴蝶10克,山豆根10克,赤芍15克,生甘草1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炒麦芽15克,天花粉10克。共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二诊时,患者口腔溃疡减轻,现出现咽痛(吞咽时加重),鼻中干痛发热,手足夏天热、冬天凉,手足心多汗,不欲饮食,面部发热,心烦急躁,易紧张,多饮等症状,证属热毒郁于咽喉,方用自拟方化裁,以清热化痰、散结止痛。方中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玄参、当归、乌梅,养血滋阴;桔梗、木蝴蝶、山豆根,利咽止痛;桑叶,疏散风热;车前草、炒白扁豆、炒白术,化湿健脾;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焦三仙),消食和胃;赤芍,活血化瘀。
三诊时,患者咽痛减轻,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咽干时痛,证属阴虚湿热,继续治疗口疮,方用甘露饮化裁,以养阴除湿热。甘露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方中加地骨皮,清泄虚火;加玄参,养阴润燥。
四诊时,患者出现两侧扁桃体化脓,此为热毒壅盛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散结之品收功。

案例二

2017年12月29日初诊:韩某,女性,70岁,吞咽困难,伴阻挡感2年。
病史:2016年患者因吞咽困难在当地某医院进行检查,被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已经知情),未进行手术治疗,仅接受放疗1次、化疗10次。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4年,目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已经无法控制血糖指标。
患者肿瘤已经转移至肺部、脑部,咳嗽,咯白黏痰,神志不清,无法正常言语(仅能简单应答),左下肢软无力,小便失禁,大便干结(3日~4日1次),睡眠尚可,饮食尚可,舌淡、苔白厚,脉数乏力。
病机要点:气虚血瘀。
中医诊断:噎膈。
方药:赤芍10克,川芎10克,当归尾10克,干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黄芪100克,肉苁蓉30克,清半夏10克,大黄10克(后下)。共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8年1月5日二诊:患者按上方服药后疗效尚可,吞咽困难较前好转,患者要求调方继续治疗。目前,患者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便无干结,小便正常,舌质瘀暗、苔剥厚腻。
方药:上方去掉清半夏,加郁金10克,砂仁3克(后下),浙贝母10克,茯苓10克。共2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患者以“吞咽困难、伴阻挡感2年”为主诉就诊,症见咳嗽、咯白黏痰、神志不清、无法正常言语(仅能简单应答)、左下肢软无力、小便失禁、大便干结,结合舌脉等症状,属于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患者年龄较大,肾虚体弱,又因病久体虚不能濡养咽嗌,终成噎膈。张磊将补阳还五汤化裁,对患者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原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此处将其化裁用于治疗噎膈。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能推动血行,使瘀血得去、脉络通畅;当归尾,活血通络;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活血祛瘀;干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络脉;清半夏,燥湿以化顽痰;肉苁蓉,温阳通便;大黄,通腑泄浊,以调畅气机。由此可见,张磊善于通过调理气机治疗各类杂病。
二诊时,患者服药后疗效尚可,遵循“效不更方”的原则,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化裁,加郁金,活血行气;砂仁;理气醒脾,浙贝母,清热散结;茯苓,健脾以杜绝湿邪滋生。

案例三

2017年3月15日初诊:刘某,女性,71岁,胃息肉术后半年。
病史:半年前,患者在当地某医院进行胃息肉切除手术。目前,患者出现胃灼热(无泛酸),胃胀(无疼痛),饮食减少,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全身乏力,伴有头晕,血压正常,睡眠稍差,大便黏滞(排解不顺畅),舌淡、苔腻,脉沉滞。
病机要点:脾虚湿热中阻。
中医诊断:胃痞。
方药:清半夏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厚朴10克,大黄3克,醋延胡索10克,煅瓦楞子30克,炙甘草3克,大枣3枚(切开)为引。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7年6月21日二诊:患者按上方服药22剂后,胃灼热改善明显,发作次数减少,症状较前减轻,胃胀缓解,口中无苦味、无黏腻感,偶尔胃灼热,午饭后容易出现胃胀,晨起空腹时胃胀,没有饥饿感,夜间口干,睡眠尚可。患者近2日大便稀溏,平日大便黏滞不爽(但较前顺畅),时有头晕,当日测得血压124/64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舌质暗、苔薄白腻,脉沉滞。
方药:清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炒苍术10克,厚朴10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5克,煅瓦楞子20克,生甘草3克。共1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7年11月13日三诊:患者按上方服药50剂后,患者症状稍有减轻。目前,患者口干、口苦(夜间加重),每日下午胃胀明显,夜间稍有缓解,进食温食物、饮用温水时,胸骨后灼热感明显,容易呃逆且无规律,多梦,大便不成形(有便意但排解不畅),小便正常,饮食不佳,容易乏力、头晕,畏寒,心慌,外阴瘙痒已经持续1个月左右,时有遗尿,舌质淡暗、苔白,脉沉滞。
方药:川芎10克,炒苍术10克,炒神曲10克,制香附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黄连6克。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初诊时,患者属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滞浊阻之证。气机郁滞、日久化热,故见胃灼热、胃胀、口干、口苦等症状;脾虚失运、浊邪内阻,则见乏力、头晕、舌质淡、苔腻、大便不畅等。治疗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脾胃,加厚朴、大黄,除胀通便、畅达中焦气机;醋延胡索,疏达肝气、辅助脾运;煅瓦楞子,可以制酸,缓解胃灼热。
二诊时,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仍有苔腻、大便黏滞、头晕等症状,以二陈汤合平胃散理气化湿、健脾和胃,加入焦三仙,健脾消食化滞;继续用煅瓦楞子制酸,巩固疗效。
三诊时,患者出现口干、口苦、胃胀、胸骨后烧灼感、多梦、心慌,均符合少阳证表现,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中焦气机不畅。故从郁论治,以越鞠丸梳理中焦气滞,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黄连,清泻中焦郁热;全瓜蒌,清泄上焦积热、宽胸散结化浊,兼顾多症调理。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