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
骨关节炎作为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民间俗称“老年性关节炎”。医学上的“骨刺”“骨质增生”,也就是关节边缘骨赘形成。 病因解析:从软骨退变到多因素协同作用 核心病理基础:软骨的不可逆性损伤。关节软骨作为缓冲垫,由软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构成,后者含胶原蛋白(维持结构强度)与蛋白聚糖(保留水分实现润滑)。随着年龄增长,软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基质合成减少而分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强,导致软骨变薄、弹性减退。同时,关节液中透明质酸浓度降低,其润滑功能减弱,加剧关节摩擦。这种“合成-分解失衡”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最终导致软骨下骨裸露,引发疼痛与功能障碍。 关键诱发因素: 力学负荷异常:超重者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5倍。研究结果证实,体重每减少5千克,关节疼痛可缓解20%,这与负荷减轻延缓软骨磨损直接相关。 性别与激素: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软骨失去激素保护而加速退变,这是女性骨关节炎高发的核心原因。 创伤与劳损:既往关节骨折、半月板损伤或长期重复性动作(如蹲跪劳作),可能破坏关节稳定性,诱发早发性骨关节炎。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骨关节炎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0%,与软骨代谢相关基因变异有关。 临床征象:髋关节骨关节炎和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典型表现与发展规律 髋关节骨关节炎:从僵硬到活动受限。早期特征为腹股沟或大腿前侧僵硬,尤其晨起时明显,活动10分钟~15分钟后缓解,此为晨僵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后酸痛加剧,可以放射至臀部外侧,严重时出现步态异常(如跛行)。体格检查可见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晚期因骨赘形成可触及腹股沟处增生骨质。需要注意与股骨头坏死鉴别,后者疼痛多为持续性,夜间加重。 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弹响与畸形。早期信号为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行走时出现“咔嗒”弹响,若弹响伴疼痛,多为软骨磨损或关节内游离体所致;若无不适,可能为生理性气泡破裂音。上下楼梯或下蹲时,因股四头肌发力增加关节负荷,疼痛明显加重。 进展期表现为关节肿胀(滑膜炎症导致积液)、活动受限,膝关节可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俗称“罗圈腿”“X型腿”)。严重时关节间隙狭窄,骨与骨直接摩擦,休息时仍感觉剧痛。 影像学佐证: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能早期发现软骨损伤,关节液检查呈清晰微黄黏稠状,白细胞计数<1.0×109/升。 科学治疗:阶梯化策略与关键干预手段 基础治疗:贯穿全程的核心措施。体重管理是基于《骨关节炎诊疗指南》,BMI(体质量指数)控制在24千克/平方米以下可显著降低关节负荷。以体重70千克的患者为例,减重5千克即可减少膝关节瞬时压力,使疼痛缓解20%。 运动疗法:推荐运动负荷低的游泳(尤其是自由泳),利用水的浮力降低关节压力;骑行也能维持关节活动度;针对性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臀桥训练)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降低损伤风险。患者要避免爬楼梯、深蹲等高强度动作。 药物治疗的分级镇痛与风险控制。 轻度疼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每天最大剂量≤4克),胃肠道副作用较轻微。 中度疼痛: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乳胶剂,避免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的胃肠道损伤风险。老年患者需要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奥美拉唑)。 重度疼痛: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羟考酮),需要警惕成瘾性。 进阶治疗:从辅助器具到手术干预。 器具辅助:中晚期患者可以使用手杖(握于健侧)或助行器,减少患侧关节负重30%以上。 关节置换术:当保守治疗无效、关节功能严重受损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是根治手段。手术采用钛合金或陶瓷假体,术后15年生存率超过90%。需要注意禁忌证:急性感染、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不适合手术。 术后康复:决定疗效的关键环节 康复分为三个阶段:术后1周~2周,被动关节活动;3周~6周,主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直腿抬高),恢复肌肉力量;6周后,步态训练与日常功能重建。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坚持3个月规范康复训练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较未进行康复者提高40%,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 疾病预警:不治疗的严重后果与预防要点 若未及时干预,骨关节炎将进入“恶性循环”:软骨磨损→骨赘形成→滑膜炎症→疼痛加剧→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稳定性下降→进一步磨损。最终可能出现关节畸形、残疾,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避免长期蹲跪、爬楼梯等动作;运动前充分热身,选择游泳、打太极拳等低损伤运动;绝经后的女性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延缓骨关节退变。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