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糖尿病的管理方法
打针降血脂,还需要吃药吗
看不见的致命威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与米酵菌酸
远离“隐形杀手”——反式脂肪酸
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解读
1
11 1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打针降血脂,还需要吃药吗
 

□郑艳芳

 

   降脂针(如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依洛尤单抗、托莱西单抗、英克司兰钠)是一种通过皮下注射调节血脂水平的医疗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许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提出一个疑问:既然降脂针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用药便捷,能否停用口服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匹伐他汀等),单独使用降脂针治疗呢?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降脂针和降脂药是“协同作战”的伙伴关系,而非“二选一”的替代关系。
降脂针的适用人群
    目前,根据国内外最新血脂管理指南,降脂针适用于以下三类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为<1.4毫摩尔/升且较基线降低>50%,对于极高危者要求更严格。此类患者如果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仍不达标,就可以使用降脂针治疗。
    严重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因为其本身胆固醇水平极高或为遗传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极大。此类患者如果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仍然不达标,就可以使用降脂针治疗。其中,针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他汀类药物的效果微乎其微。降脂针可以通过增加残存的、功能有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因此,降脂针是关键的治疗基石,往往需要早期、强效地使用。
    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 这是降脂针重要的适用人群。患者出现明确的、不能忍受的副作用,例如:肌肉疼痛、酸痛、无力,甚至出现横纹肌溶解(伴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肝酶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在尝试了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后,副作用依然持续。对于这些患者,由于降脂针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不会引起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或肝脏副作用,成为实现血脂达标的唯一有效选择。
降脂针与他汀类药物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降脂针总是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石的情景下使用,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作用机制互补,精准打击不同环节 他汀类药物的“战场”在“肝脏内部”:它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HMG-CoA还原酶),让肝脏少生产胆固醇。降脂针的“战场”在“血液中”:它通过抑制PCSK9蛋白,让肝脏细胞表面的“垃圾回收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更多、功能更持久,从而从血液中捕获并清除更多的“坏胆固醇”。两者从两个不同的环节对胆固醇发起了攻击,双管齐下,效果自然比单一途径更强。
    降脂效果叠加,实现“1+1>2” 对于很多高危患者(如曾患心肌梗死、植入支架的患者),血脂目标值要求非常严格,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很多患者无法达标。他汀类药物能使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0%~50%。降脂针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能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0%~60%。两者联用,可以实现“强力降脂”,帮助危重患者达到理想的血脂目标。
    协同保护心血管,多一层防御 保护心血管健康,除了血脂达标,对抗慢性炎症也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中之重。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降脂,还能稳定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斑块,让这些“不定时炸弹”变得更结实、不容易破裂,从而预防急性事件。降脂针通过强力降脂,进一步稳固防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极低水平,为血管壁创造一个“超净”的环境,极大地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两者共同作用,为心血管系统构建了更坚固的立体防御体系。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地位不可替代,仍然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首选和基础药物。除了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般不建议略过他汀类药物,直接使用降脂针治疗。
 (作者供职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