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婷
“人是铁,饭是钢”,但是对于肿瘤、胰腺炎、克罗恩病等疾病患者而言,正常进食往往成为难题。此时,肠内营养制剂作为重要的营养补充来源,能为身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素,保障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助力疾病抵抗与机体修复。面对口服、管饲等给药方式及种类繁多的制剂类型,不少人陷入选择困境。以下将理清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逻辑,解决“怎么选、怎么用”的核心问题。 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重要方式,指采用口服或管饲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为身体供能,与肠外营养共同构成临床营养支持体系。肠内营养制剂按消化吸收难度可以分为要素型和非要素型:非要素型以整蛋白为主要氮源,属于标准配方,需要正常消化过程,口感佳、价格实惠,适合多数人群;要素型含氨基酸、短肽等小分子营养素,不用进行复杂消化,吸收效率更高,但是价格较高,适用于克罗恩病患者、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短肠综合征患者、肠瘘患者等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按适用人群可以分为平衡型和疾病专用型:标注“TPF-D”的肠内营养乳剂,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标注“TPF-T”的肠内营养乳剂,适配肿瘤患者;标注“TP-MCT”的肠内营养混悬液,针对脂肪代谢障碍人群;标注“TP-HE”的肠内营养乳剂,则适合烧伤、颅脑创伤等高分解代谢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精准匹配。 口服与管饲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吞咽能力和胃肠运化功能。口服是优先选择,符合生理进食规律,不需要插管,能提升生活质量,前提是患者可以自主吞咽且胃肠功能尚可。适合口服的制剂以整蛋白型为主,如安素、能全素等,口感易接受;乳剂、混悬剂即开即用,粉剂冲调后亦可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氨基酸型、短肽型制剂口感较差、渗透压高,口服容易引发腹胀、腹泻,更适合管饲。管饲则是规避吞咽障碍的重要方式,通过鼻胃管、鼻腔肠管等将营养液直接送入胃肠道,可以满足特殊患者的营养需求。 选择制剂要遵循核心口诀:“消化弱,喝要素;能消化,整蛋白;有疾病,选对应”。同时需要规避三大常见误区:一是“腹泻就停”,腹泻可能由营养液温度过低、输注速度过快或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可以先将营养液加热至37摄氏度(接近体温)、减缓输注速度,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多数情况能够缓解;二是“随意冲调粉剂”,不同粉剂冲调比例不同,如能全素需要9平匙溶于200毫升温水,浓度过高会增加胃肠负担,且冲调后超过24小时的营养液容易被污染,不可再次使用;三是“只看价格不看需求”,整蛋白型虽然价格实惠,但是消化功能差的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腹胀,只有适合自身病情的才是最佳选择。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本质是“贴合身体需求”,无论是口服还是管饲,只有选对类型、规范使用,才能确保营养有效吸收。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