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枫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脉浮。根据邪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主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伤风感冒。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流涕、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声重,或咳嗽、痰稀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表现为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汗出、口渴、发热,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口干欲饮、自汗出或咳嗽、痰稠黄、苔薄黄、脉浮数。 伤风感冒: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恶风。若挟时疫之邪且有传染性的感冒时,为流行性感冒。与伤风感冒相比,流行性感冒较重。 诊断及选穴 诊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容易在天气骤变时发生,如感受风寒、淋雨等可诱发。 主穴:大椎至腰阳关督脉循行线;膀胱经循行线及风门穴、肺俞穴;委中穴、曲池穴。 配穴:风热者,加曲池穴、尺泽穴;暑湿者,加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头痛者,加印堂穴、太阳穴;对久病体虚的感冒患者,除辨其风寒、风热外,气虚者加气海穴、足三里穴;血虚者加血海穴、三阴交穴;阳虚者加关元穴、命门穴。 操作方法 方法一:首先,嘱咐患者取俯卧位或坐姿,充分暴露背部,在督脉及膀胱经穴沿线上,涂适量凡士林,然后用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背部;沿着背部的太阳膀胱经循行线,来回推拉几次,至皮肤出现潮红为止。起罐后将背部皮肤上的凡士林擦净。其次,热重者以三棱针点刺大椎等穴位出血后加罐。先在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进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局部两三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拔出适量血液,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将血迹擦净,根据症状轻重决定拔罐次数。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 方法二:首先,用梅花针沿着督脉及膀胱经循行线叩刺,微微出血,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大椎、风门、肺俞等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上,留罐5~10分钟。其次,热重者取委中穴、曲池穴,经过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适量,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将血迹擦净。每日一两次,热退即止。 注意事项 第一,吸拔时,一定要达到力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第二,拔罐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风寒感冒患者在拔罐期间要注意保暖,起罐后立即穿好衣服或盖上被子,同时可饮用姜糖水或解表药,以增强拔罐的祛风散寒作用。第三,不论风寒患者还是风热患者,都可配合药物治疗。第四,要加强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 典型病例 病例一:王某,女,28岁。感冒3天,发热,体温39.2摄氏度,恶寒、无汗、周身酸痛、头晕、头痛、恶心欲吐、鼻塞、流涕、咽喉疼痛且微肿,自服感冒清热颗粒无效。治疗采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循行部位走罐,使施术处皮肤呈紫红色,并出现丹痧;再于大椎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加罐。施术后,患者微微发汗,周身酸痛感缓解,感觉舒适;10分钟后体温降至37.5摄氏度。次日,患者诸症消失。 病例二:刘某,女,8岁。全身发冷、四肢无力、头痛、咽痛、咳嗽无痰;面部潮红,体温39.8摄氏度,呼吸急促,球结膜轻度充血,鼻塞、流清涕。刘某自述,学校有许多类似症状的患者。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笔者找准颈部大椎穴,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连刺(散刺)3针,随后在针刺部位扣上火罐,15分钟后取下火罐。经上述治疗6小时后,患者体温降至36.5摄氏度。次日继续观察,患者体温未再上升,各种症状明显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