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
笔者对于医学经典著作的学习非常重视。医学经典著作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学医之人须臾不能离开的。 回顾中医发展史,许多名医都非常重视对医学经典著作的学习,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矢志不渝。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初出茅庐时,前去求诊的患者有很多,然亦有不效者。为此,蒲辅周毅然闭诊,关门读书3个月,将中医经典反复钻研、揣摩之后才复出悬壶,临证遂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著名中医学者秦伯未指出,要做一个好医生,就得每年都拿出3个月的时间温习经典。名老中医任继学说:“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此话颇耐人寻味,更能启迪后人。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代中医书籍众多,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读完,但是读经典却是最基本的要求。经典著作对于各学科、各专业来说都是“必读书籍”。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在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及近现代教学、临床、科研新成果、新进展。一个人既然选择走中医之路,就要以中医学科为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读经典、用经典。最近几年,中医教授刘力红所著《思考中医》风靡全国,原因就是他在阅读经典、学用经典方面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即还原庐山真面目。他对经典的诠释基本观点正确,对年轻人颇有启发。 读经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长江、黄河一样,不知源头在哪儿,如何去治理、利用?历代名医,没有不熟读经典的。张仲景就是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的基础上,成功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清代名医徐大椿著有《医学源流论》,他要求医家参考《本草纲目》,穷究《黄帝内经》,熟读《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特别要重视《黄帝内经》。中医学家岳美中也提出温课与自律规划,他自己以5年为期,温习了《黄帝内经》和清代各家温热论名著及历代其他各家专著。 读经典,关键在于有恒心、有计划、有笔记,养成天天读经典、天天有体会的习惯。 笔者学习经典的方法是抓住要点,结合临床,由粗到细,缜密思考。 抓住要点,就是有选择性地读经典,例如学习阴阳五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是重点;学习养生论,《黄帝内经·素问》前4篇是重点;学习经络,《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几篇是重点;学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重点;学习脏腑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等是重点。 结合临床,就是学习不要落空,要结合临床深入理解,有的放矢才能记得牢。 由粗到细,是说要先统看、后细读,“一目十行”是读书之大敌。 缜密思考,是说学习时要动脑子,正面、反面都要考虑到。 笔者对经典的学习,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学习《伤寒杂病论》,笔者认为从方证学入手是一个好办法,便一个方证一个方证地去探索。而对每一个方证,笔者都要搞清楚形成原因、证候特点、药物性能、配伍结构、适应病证、病势转归等,而要明白这些问题,就先要搞清楚其语言和逻辑特点。比如笔者喜欢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为了掌握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特点,笔者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查询有关资料,写了8000多字的读书笔记,而这也只能算是初步学习。 (作者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