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中医药,要走继承与创新并行之路
中医药立足于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
新郑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迎客忙
理论联系实际 经方指导临床
1
11 1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理论联系实际 经方指导临床
 

理论联系实际 经方指导临床
□朱昆朋  文/图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退休后的孙彬教授一直坚持一周坐4次门诊。他在位于郑州市东风路的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统诊疗中心坐诊,对每一位患者都很细心,“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孙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的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和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擅长治疗内分泌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慢性肾病、呼吸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纤维化、哮喘、脾胃病、乙肝、肝硬化腹水、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治疗疾病
     孙教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潜心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验俱丰。他谙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在临证时,孙教授时常告诫学生,虽然他们在大学“院校式教育模式”中对四大经典有系统学习,但是对其他医籍很少顾及,加之上班后诊疗工作繁忙,故对经典的学习,与古代医家相比相差甚远。孙教授经常要求学生必须端正思想,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要树立牢固的中医思想,从学习经典著作开始,训练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临床上要勤于钻研中医典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在健康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孙教授的诊室里,基本上是使用中医中药为患者解除病痛。他认为,中医就应该先具备基本的中医思维,要充分运用中医理论和“简、便、验、廉”的优势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带教过程中,孙教授进一步通过中医的疗效,巩固和加强了实习学生和徒弟们的中医思维,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
    孙教授认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病理、生理现象,“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动态变化,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因此,在临床中的各个环节,他都要以“阴阳”为大纲。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他科学运用“望、闻、问、切”和视、触、叩、听等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体质详细分析,拟定治疗方法,平衡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脏腑辨证为基础,八纲辨证为统领
    孙教授认为,人体的生命基础在于五脏六腑,脏腑安和,功能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运行;五脏六腑失和,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所以,在临床上,中医要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八纲辨证为统领,辨证立法。
    在临证时,孙教授认为,人体在患病时的病理表现各有不相同,症状繁多,紊乱无序,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必须以八纲辨证为统领,才能辨病、辨证相结合,抓住病机,分辨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这是他的学术思想之一。同时,他强调,有了疾病的纲领性归纳,就能做出进一步分析。比如内科杂症或外感,多以六经辨证为要;如果是四时外感疾病,多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主。只有经过详细分析后,才可遣方用药。
突出药物特性,提高临床疗效
    孙教授认为,气血、津液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临床上表现各有不同,所以必须牢记它们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中医在临床上要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虚或实,或强或弱,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补或养,以复平衡,达到痊愈的效果。
    在临证时,孙教授在明确诊断、辨证分析、提出治则的前提下,选择中医治疗疾病。他强调,首先要选好方剂,或经方,或时方,严格遵守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合理性、伦理性,再结合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突出所选药物的特性,结合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证,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孙教授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均有独到的认识,并常常取得满意的疗效,比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孙教授认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总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理进行阐述,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为基本治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也在演变,如果再按照中医传统的“滋阴清热法”治疗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必须另辟蹊径,中西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孙教授根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古代医家的论述,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发病的实质,“脾肾阳虚”是糖尿病不能治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随后,他发表了《从脾论治糖尿病浅析》《再论糖尿病从脾论治》等文章,在文章中提出了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健脾”为主,并总结出以下治则:益气健脾、清热泻火法,以四君子汤、人参白虎汤加减;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法,以黄芪汤、玉泉丸加减等;益气健脾、补肾填精法,以归脾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等。
    总之,孙教授认为,运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可缓解或消除症状,稳定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