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如何治疗 |
|
□王仲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本文将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缺氧,最终引发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溃疡甚至坏死等症状的一种血管疾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与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等相关的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逐渐加重,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此外,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间歇性跛行 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患肢疲劳、疼痛、沉重感,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继续行走时症状会再次出现。 下肢发凉 患者会感到下肢发冷,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或暴露于冷空气中时。 肌肉萎缩 缺血会导致肌肉萎缩,从而使患肢变细、变软。 静息时疼痛 在休息时,患者会感到患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足部溃疡或坏死 在严重缺血的情况下,患者足部可能会出现溃疡或坏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下肢血压、听诊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皮肤温度和色泽变化等。 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A(CT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位置和范围,从而明确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药物治疗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降压药物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稳定斑块,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开通闭塞或狭窄的动脉血管,恢复肢体血液循环。 康复治疗 在手术后或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理疗、按摩、锻炼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等。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建议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等。 定期检查 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巩义阳光医院血管外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