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刚
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主要原则是扶正与祛邪。其中,扶正是指主要运用具有扶助正气的中药来调节肿瘤患者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及经络功能的平衡,最终达到增强其机体抗肿瘤能力的治则,多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而针对早期的肿瘤患者和体质较好的肿瘤患者,单用扶正的方法调整人体正气之虚是不够的,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以祛邪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法,以达治疗的目的。本文主要向大家简要介绍运用扶正与祛邪原则,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
采用扶正原则治疗肿瘤
补气养血法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只有气血调和,机体才会维持正常的活动,而一旦恶性肿瘤形成,将不断耗伤气血;更兼手术、放疗、化疗等,患者身体正气受损、气血不足,故临床可用补气养血法。适应证为气血两虚证。如中晚期肿瘤患者由于久病消耗、气血两虚,出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而嫩、脉细弱等症状。常用中药为人参、党参、黄芪、白术、黄精、山药、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大枣等。 养阴生津法 肿瘤形成后,痰凝瘀血互结,热毒内蕴,由于病理变化过度消耗阴津,又兼营养摄取不足,以及手术中的体液丢失、放疗后的火灼伤阴、化疗引起的呕吐与腹泻等原因使阴津亏损更加突出,阴液的亏损导致体液内环境动态平衡失常,渐趋恶化。故治疗宜采取养阴生津法,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适应证为阴虚内热之证。如肿瘤晚期患者出现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手心热、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尿赤、夜寐不安,或有咯痰带血、舌红苔薄、脉细弦数等症状。常用药物为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川石斛、知母、玉竹、玄参等。 健脾益肾法 肾为先天之本,乃人体阴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生理上的脾与肾、后天与先天是相互滋生与促进的关系,病理上也互为影响。健脾使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四布,气血化源充沛;益肾使真阴真阳归于肾,脾气得温煦而健旺,肾中精髓随之能得到不断补充。适应证为脾肾两虚之证。如肿瘤晚期患者因久病消耗或手术、放化疗后脾肾损伤,引起气血不足、形瘦乏力、眩晕耳鸣、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纳减腹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沉或细等症状。常用药物为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附子、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枸杞子、熟地、黄精、女贞子、生地等。
采用祛邪原则治疗肿瘤
活血化瘀法 中医认为,瘀血内阻是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病机。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肿瘤的血行瘀阻而采取的化瘀散结、活血通络逐瘀生新的方法,是治疗肿瘤的常用大法。适应证为肿瘤患者血瘀之证。如患者出现体内或体表肿块触之坚硬、凹凸不平、固定不移、日渐增大、痛有定处;出血紫黑或夹血块;低热缠绵不退;面色黯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症状。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三七、乳香、没药等。 化痰导浊法 中医药学所说的“痰”,是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而产生的有形之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许多疑难杂病的致病因素。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谓之“痰在周身,为病莫测”,清代医学家陈士铎亦云“天下怪病多生于痰”。痰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痰浊与瘀血为伍,交结为痰瘀,金元医家朱丹溪谓之“痰夹瘀血,遂成巢囊”。肿瘤从痰论治,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化痰导浊之类的中药不仅能清除病理“垃圾”,深捣肿瘤“巢穴”,有的还可直接杀伤和抑制癌细胞,如天南星、半夏、山慈菇等,有的还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如茯苓、猪苓等。 清热解毒法 中医药学认为,肿瘤与火毒内结有关。由于肿瘤的机械压迫,致使脏器的腔隙、血脉受压或梗阻,造成脏器功能失调、气血循环障碍,则易发生感染。同时,肿瘤本身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组织坏死、液化、溃烂而并发炎症。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也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此时,肿瘤的病机特点为中医所谓热毒蕴结、热毒炽盛。治疗宜清热解毒,以起到消炎、杀菌、排毒、退热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适应证为肿瘤患者出现热毒蕴结、身热头痛、目赤面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常用药物为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苦参、半枝莲、七叶一枝花、黄芩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