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顽固性泄泻的诊治经验 |
|
□刘爱华 刘爱华是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擅长运用“双辨”(辨病、辨证)思维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在辨治疑难杂症及慢性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黄文东出生于晚清,曾任原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院长。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黄文东造诣颇深,对《黄帝内经》《难经》两经和张仲景学说,钻研尤勤,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于治疗顽固性泄泻,刘爱华借鉴黄文东的经验,在临床上颇为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效果。黄文东在临床中重视调理脾胃,其处方用药,不尚矜奇炫异,常挽逆证于轻灵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黄文东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果治疗不当,可积虚成损,在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中,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 泄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腹泻,虽然此病证位在肠,但是归属于中医脾胃病的范畴。黄文东认为,顽固性泄泻大多病程日久,病机复杂,既有脾虚又有湿滞,甚至还有肝郁、阴虚等,因此在治疗上,应该遵循辨病、辨证、辨体质的整体观念。 对于此证,黄文东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常用健脾化湿疏肝之法调之。对于久泄阴分不足者,不宜选用利湿而伤阴之药(如茯苓);对于气虚症状较重者,可以加黄芪益气固脱;对于气滞湿阻者,不宜加黄芪。黄文东还喜用炮姜温中健脾,从而起到化瘀止泻的作用。 久泄可能伤及肾阴,黄文东在临床常用附子温肾助阳,配合理中丸、四神丸等助温补脾肾、温中止泻之功;如果兼有脾胃虚弱、肝气犯脾致脾虚肝旺者,则用理中丸和痛泻药方加减调之。 顽固性泄泻的肝旺不是肝经实火,因此不能用龙胆草、栀子之类的苦寒之品泄肝,可以选用白芍、甘草以达到柔肝扶脾的功效。 如果是慢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且久治不效,黄文东常选用白头翁、黄芩、黄连与木香、炮姜联合使用,达到苦寒不碍脾、清热不伤阴的效果。泄泻之症还有一种情况,泄泻频数而臭秽,后重而腹胀作痛,多为湿热食积所致,在临床上可以使用秦皮、黄芩等清热化湿合以消导食积药(焦山楂、六神曲)等调之。黄文东精微用方,常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借鉴其经验,收效良多。 慢性泄泻当责脾肾。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散精。脾虚运化功能失常,则见大便溏薄、胃口不佳、神疲乏力、嗜睡、口淡、面白无神、舌质淡白、脉细弱等。慢性泄泻还与肾脏有关。由于泄泻日久,累及肾脏,致肾阳虚,亦可由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所致。 借鉴名家经验,笔者有所创新与发展。在临床上,笔者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泄泻,且颇有成效。 笔者认为,凡泄泻者,虽由脾虚而致,然其消化之功必有所损,肠胃中常有留滞之物,故可加鸡内金,既有消导之力,又具收涩之用。若有滑泄甚者,可加炒乌梅、煨肉豆蔻、煨草果以固涩,甚则可加罂粟壳以禁固之。脾肾阳虚者可用酌加附子、干姜等温肾阳之药。具体而言,要根据患者情况,辨证为用。 笔者曾经成功治愈一位老年泄泻患者。患者,男,68岁,2013年始患泄泻之疾,历时近十年,迁延不愈。 患者自述排泻物清稀,并伴有完谷不化。严重时,患者每日排泄八九次,上午为排泻高峰期,晚上至半夜时不排泻,无腹痛,间或有腹胀感。患者先后到多家医院求治,均不见效果,遂慕名找到笔者。 笔者认为,患者属于脾虚不化,遂处方如下:太子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炒山药、桔梗、鸡内金、炒乌梅、煨肉豆蔻、煨诃子、葛根、炙甘草。水煎温服。患者服药数剂后即好转,后继续巩固治疗,至今再无泄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