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浅谈中医防治眩晕的思路 |
|
□李金领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头晕目眩,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通常将眩晕分为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而中医则将眩晕视为眩晕症,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找准病因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中阻、肾精不足等均可导致眩晕。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抑郁愤怒,易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生风,导致肝阳上亢,引发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痛如裂、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 久病、失血、体虚等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亦可引起眩晕。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痰湿中阻多因饮食不节、久坐少动、脾胃虚弱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上蒙清窍,亦可导致眩晕。表现为头晕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肢体困重等。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通脑。若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或久病耗伤,均可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引起眩晕。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 怎样预防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前进行预防。预防眩晕的措施包括调节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注意起居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尤其是避免过度愤怒和抑郁。患者可以通过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中医认为,情志的调节对脏腑功能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饮食上应清淡适宜,避免摄入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血、健脾胃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子、山药、桂圆、莲子等。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当不仅会引起脾胃失调,还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眩晕。因此,坚持合理饮食,对于预防眩晕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适度运动能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眩晕症状。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卧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中医认为“养生之道,贵乎顺时而适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对健康非常重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常常忽视了起居规律,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眩晕。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调摄,是预防眩晕的重要方法。 分型辨治 中医治疗眩晕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眩晕主要包括肝阳上亢型、气血不足型、痰湿中阻型和肾精不足型等证型。对肝阳上亢型,治宜平肝潜阳、清热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牛膝、桑寄生、茯神等。这些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清热熄风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 对气血不足型眩晕,治宜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生姜等,诸药合用,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养心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症状。 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橘红、生姜、红枣等。这些药物具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缓解痰湿中阻引起的头晕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肢体困重等症状。 对肾精不足型的眩晕,治宜补益肾精、填精养髓,方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杜仲、川牛膝等,这些药物具有补益肾精、填精养髓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肾精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 眩晕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多与肝脏、脾脏、肾脏的功能失调有关。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眩晕方面,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调节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注意起居等措施,预防眩晕。同时,针对不同的眩晕证型,采用不同方剂辨证施治,通过平肝潜阳、补益气血、燥湿化痰、补益肾精等方法,有效缓解眩晕症状。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和治疗眩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济华骨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