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望诊重在“望神” |
|
□秦少波 中医诊断有“四诊合参,乃识万病之根源”的说法,望诊排在四诊之首,要观察的东西很多,而“望神”排在第一位。根据神的旺、衰和病情轻重,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得神 临床表现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内含,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临床意义 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 少神 临床表现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临床意义 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失神 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神识不清。 临床意义 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 假神 临床表现 久病重病者,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浮光外漏,言语不休,语声清亮,欲进饮食,想见亲人,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临床意义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笔者刚上卫校时,对“望神”的描述没有概念。等到医院实习时,笔者遇到一位患者,再联想书本知识,脑海中才有了粗略的认识。那时,笔者在心内科,有一位患有心力衰竭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太太,住院治疗十几天,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迹象。在一次查房过后,老太太病情突然好转,从床上坐起来,说话滔滔不绝,想喝鸡蛋面汤,吃了不少东西,面色比较红润。1个小时后,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言语、气力明显少了。又过了20分钟左右,老太太的家属跑来呼叫护士,经过检查发现,老太太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血压和心率都监测不到,立即开始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推氧气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洛贝林、阿托品等药物。抢救现场如同打仗一样,在场的医务人员抢救了40多分钟后,宣告老太太临床死亡。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在怡亲王胤祥帮助下,登上皇位,怡亲王胤祥因在宗人府圈禁10年,长期被廉亲王胤禩为首的权力党派猜忌、暗算、打压等,怡亲王胤祥在46岁时吐血身亡。在一部分传统评书中,对这段“回光返照”描写得很详细,病入膏肓的怡亲王胤祥突然醒来,对雍正皇帝交代后事。雍正皇帝问:“邬思道不是给你算过命?能活到92岁吗?”怡亲王胤祥苦笑着回答:“现在我才明白,邬先生说的92岁,是白天和黑夜加起来算的。”怡亲王胤祥交代完后事,便死去了。联系上下剧情,邬思道的意思是怡亲王胤祥把1天的时间当作2天用,白天和黑夜加起来算,正好是46岁的两倍,因此他只活了46岁。笔者听过后,起初以为只是文学作品的描述,但是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确实会遇到,古人把这个现象比作“残灯复明”,即点燃的蜡烛在即将燃烧完时,火苗会升高几下再熄灭。 笔者对老太太和怡亲王胤祥的案例印象非常深刻,后来理解了这就是典型的假神。此后,笔者又咨询过很多中医医师,得到的结论是,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发生假神的情况并不罕见。 笔者还碰到一个失神的典型病例,是在实习的时候,小暑节气后,天气炎热。那天,急诊科送来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经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被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笔者见患者昏迷,呼吸微弱、大汗淋漓(汗液清稀且量多,如水洗)。笔者立即开始抢救治疗,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补液、抗凝等基础治疗。经过1个小时紧紧张张地抢救,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家属放弃抢救。患者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失神表现,“汗出清稀如水”是亡阳的表现。得神见于正常人,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少神见于轻病或恢复期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大手术后的患者多见,这两个情况多见,不再举例说明。 通过“望神”的学习,笔者感觉到中医的学习、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深钻苦研,多年摸爬滚打的临床实践,方能做到“难诊破疑惊四座”。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