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走进医院,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是很多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但你是否想过,这股熟悉气味背后的“隐形防线”究竟如何运作?很多人常把消毒和灭菌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医院的感染防控体系中,两者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构筑起守护医患健康的坚固屏障。
消毒,指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它并不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可能引发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比如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消毒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在物理消毒中,热力消毒较为常用,如煮沸消毒,通过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失去活性;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破坏微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抑制其繁殖。化学消毒则依靠各类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乙醇等,含氯消毒剂能与微生物体内的酶发生反应,干扰其新陈代谢,乙醇则可使蛋白质脱水变性,从而达到消毒目的。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孢子等极难杀灭的微生物)的方法,其目的是彻底消灭所有生命形态的微生物,实现无菌状态。高温高压灭菌是常见的灭菌方式,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被彻底破坏,芽孢也难以存活;环氧乙烷灭菌则是利用气体穿透性强的特点,与微生物发生烷基化反应,使微生物死亡。相比消毒,灭菌的要求更为严格,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手术器械等关键物品的处理。
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消毒与灭菌有着清晰且细致的分工。病房、走廊等公共区域,每日都需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和喷洒消毒。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更是消毒的关键之处。通过定期消毒,可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触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医院里的空气消毒同样不容小觑。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净化消毒器等方式,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对于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消毒处理;而手术器械、注射器等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器械,则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确保达到无菌标准,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出现。
医院里的“隐形防线”不仅依托科学的消毒灭菌方法,还得益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及专业的人员操作。医院专门设立了感染管理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消毒隔离制度与操作规范,并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展开监测与评估。医护人员同样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技术及个人防护知识。从洗手、穿戴防护用品到处理医疗废物,每个环节都十分关键。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区别,认识医院里的感染防控体系,不仅能让我们更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也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下次走进医院,闻到那熟悉的消毒水的气味时,不妨多一份安心——这背后,是无数道严密的“隐形防线”,正默默守护着每个人的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