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玲艳
当你平躺在检查床上,电极片紧紧贴合在皮肤上,心电图仪启动运转,一条条起伏的曲线缓缓在屏幕上呈现。这看似平常的线条,实际上是心脏以其独特“语言”倾诉健康状况的途径,每一个波峰与波谷,都在传递着关键的信息。
心脏犹如人体的“发动机”,其正常运转依赖于精确的电活动传导。每次心脏跳动,都始于窦房结产生的微小电信号。这个信号如同指挥官的指令,沿着特殊的传导路径,依次刺激心房和心室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而心电图,正是通过体表电极捕捉这些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电流,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曲线,记录心脏跳动的节奏与规律。
一张标准的心电图由多个波形和波段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含义。其中,P波代表心房的电活动,当它出现异常,比如形态改变、电压增高,可能暗示心房肥大;QRS波群反映心室的除极过程,其宽度和形态的变化与心室的传导功能紧密相关;T波体现心室复极情况,T波低平或倒置,常提示心肌缺血等问题。医生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时间间隔和电压大小,就能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病变。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心电图的价值不可估量。它能快速捕捉心律失常,无论是心跳过快(心动过速)、过慢(心动过缓),还是心跳节奏紊乱(早搏、房颤),都能在心电图上留下痕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更是诊断的关键,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能帮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识别病情,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时间。此外,心电图还可用于评估心脏药物疗效、监测心脏起搏器工作状态等。
然而,心电图并非万能。因其反映的仅是心脏电活动的瞬间状况,对于一些短暂发作的疾病,可能会出现漏诊情况。此外,某些生理因素,如过度紧张、剧烈运动以及其他疾病(如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对心电图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电图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动态心电图(Holter)能够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捕捉到短暂发作的异常;运动心电图则可以监测患者在运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隐匿型冠心病。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让我们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心脏的“语言”。
心电图宛如一本摊开的“心脏日记”,蕴含着心脏的健康奥秘。尽管普通大众不必像医生那般精通心电图的解读,但了解其基本原理和重要意义,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心脏的健康状况。定期开展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察觉心脏问题,及时实施干预举措,为我们生命的“发动机”提供保障。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