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根源调理高血压病 |
|
□毛德西
高血压病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中医属“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临床所见,高血压病的病因有5个。 一是“火”。金代医学家刘完素主张“火热”为百病之源,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但是肝经实火炽盛者,还要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泻其“实火”,甚者可以用安宫牛黄丸。这不是照本宣科,确实是临床所见,因“火”引起的高血压脑病,是非常危急的。 二是“气”。肝气不平、引动肝风者,治疗应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此方为现代医学家胡光慈所创,他在《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专列“肝厥头痛(高血压头痛)”的内容,包括肝风头痛、肝逆头痛、肝阳头痛等。 三是“痰”。清代医学家程钟龄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火内动、上扰清窍者堪为对证之举。《岳美中医话集》对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论述:此方不仅是治疗太阴痰气上逆之方,还是调节人体机能的重要方剂,尤其是对调整血压忽高忽低者有良效。不论是程钟龄还是李东垣,其应用指征均为痰饮。 四是“虚”。肝肾阴虚可致肝风、中风,这是高血压病之根源。临床见到此类患者,我常用地黄汤类方,如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归芍地黄汤等以滋水涵木,并叮嘱患者以地黄丸类中成药配合汤剂同服,以补其肝肾之体,兼祛其风邪之用,标本兼顾。 五是“瘀”。这是大家常忽视的病因,但是临床常见。此处的“瘀”主要指血瘀。血瘀致眩晕、中风者,应用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麝香价昂难得,我临床常用白芷代之。 治疗高血压病肝风内动,我常用天麻钩藤六叶汤。此方由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来,对于轻度及中度高血压病有如期疗效。天麻钩藤饮中石决明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黄芩、栀子性味苦寒,口感不佳,容易伤胃。我结合临床实践,以天麻、钩藤为主药,配以霜桑叶、杜仲叶、罗布麻叶、绞股蓝叶、银杏叶、荷叶,组成天麻钩藤六叶汤,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方中天麻以平肝熄风为胜,钩藤熄风、定惊、止痉的作用比较突出,两者共为君药。霜桑叶擅长平肝熄风。杜仲叶的功能与杜仲相同,可以补肝肾、强筋骨。但是,杜仲叶熄风降压的效果更好。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霜桑叶与杜仲叶的降压、降糖、降脂效果良好,二者共为臣药。罗布麻叶是一味良好的降压药,中度及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必用。这里所说的是新鲜罗布麻叶,而不是干燥的罗布麻叶。现代降血压的复方罗布麻片,即源于此。银杏叶可以活血养心、敛肺涩肠,抗缺氧之效优于银杏,且不具毒性。绞股蓝叶可以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绞股蓝叶可以降脂、软化血管。荷叶能升清降浊,鲜品更佳。此四者共为佐使药。全方共奏平肝熄风、清热补虚、祛痰化瘀之功,药理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相符,故能取得良效。 肝脏的生理是“体阴而用阳”,病理则“体不足而用太过”。肝阴、肝血、肝精不足,肝气、肝风、肝火、肝阳用太过。因此,在应用天麻钩藤六叶汤时,必须加入血分药,我常用丹参、赤芍两味药,既可以活血又可养血。 此外,凡是血压偏高者,宜加川牛膝、怀牛膝、毛冬青。川牛膝,可以祛风湿、通利下行。怀牛膝,可以补肝肾、引血下行。毛冬青,可以清热、活血、通络。如果血压还是很高,可以采取张锡纯的镇肝之法,用镇肝熄风汤或建瓴汤。龙骨、牡蛎、赭石、磁石、石决明等金石重镇之品,可以镇潜亢阳。 若患者兼四肢郁胀,还要加益母草。益母草的活血利水的效果很好,但是用量须大,至少30克。若患者伴头痛剧烈,加头痛三味药(茺蔚子、决明子、蔓荆子)各15克以上。若患者兼肢体麻木,加地龙以通络。 (作者系全国名中医,本文由陈思羽、李龙信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