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垂盆草 |
|
□尚学瑞 尚方剑
伊尹是商朝开国元勋、宰相,也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尊为“汤液始祖”。据说,是伊尹发现了垂盆草。 有一年,江苏连云港的大伊山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灾,百姓因为食用腐烂的动物和植物而感染了疾病,很多人面色苍白、腹部肿胀。当时隐居于此地的伊尹看了患者后,判断是肝病,然而他用药治疗无效,自己也染上了病。伊尹感觉自己的病情日趋严重,最后无奈地独自躲进一个山洞中养病,同时看能不能在山里找到有用的药材治病。 一天早上,伊尹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洞外,突然看到附近一个山坡上爬行着几只很大的蟾蜍,他想蟾蜍本是守护农田生态的灵兽,眼下它们在守护什么呢?细看了一会儿,伊尹发现蟾蜍周围长着一些绿色的野草,这些野草匍匐延伸,三叶轮生,叶小形垂,状似鼠牙,肥硕翠嫩。伊尹凭直觉认为这些草非同寻常,便驱走蟾蜍,拽下几株野草放进嘴里咀嚼。嚼着嚼着,他感觉精神一爽,于是就索性采挖了一大把,熬汤服用。几天后,草药果然灵验,伊尹的腹胀消退,身体也随之渐渐康复了。 伊尹将这种野草配伍茵陈等中药熬成汤液给患病的百姓服用,结果很多患者痊愈了。为方便把这一经验传给后人,伊尹根据野草形态下垂的特征,将其命名为“垂盆草”。 垂盆草是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又名石指甲、瓜子草、三叶佛甲草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夏季、秋季采收。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最早记载了垂盆草,认为其“性寒,消痈肿,治湿郁水肿”“治诸毒及汤烙伤,疔痈,虫蛇螫咬”。 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经、肝经、胆经,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病、泻痢、肺痈、肠痈、咽喉肿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烧烫伤、湿疹、带状疱疹等。 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垂盆草含垂盆草苷、甲基异石榴皮碱等生物碱及景天庚糖等活性成分,可以护肝、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并且对乙肝病毒、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因此,垂盆草在治疗急性或慢性肝炎、肝损伤、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时,独具优势。以垂盆草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成药,如垂盆草颗粒、复方垂盆草糖浆、肝复乐片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近年来,垂盆草还用于治疗肺癌。 垂盆草可以煎服,一般用量15克~20克,鲜品可用至100克以上。垂盆草也可以适量捣烂或捣成汁外用。 (作者分别供职于辉县市中医院、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