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中医典故——“神圣工巧” |
| |
□张彩凤
“神圣工巧”,常用来形容神奇新颖、细致精巧。在中医典故里,“神圣工巧”是中医对“望、闻、问、切”4种诊断方法的别称。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与“神圣工巧”之间的关联,源自《难经·神圣工巧》一书,其中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即一望而知病情的医生,肯定是医术最高明的,可谓神医。“闻”是听的意思,“圣”仅次于“神”,凭“听”就知道疾病,当然能称为“圣”了。通过询问可以知道疾病的人,也称得上合格的医者。切脉是意会重于言传的技术,凭切脉就能诊断疾病,当然是很巧了。 这4种诊断方法,分别代表了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聆听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通过脉象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中医理论中,望诊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外在特征,判断病情;闻诊是听声音、嗅气味,辅助诊断疾病;问诊是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病史等信息;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搏,感知患者体内的气血变化。这4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神圣工巧”不仅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概括,还体现了中医在诊疗过程中的智慧和技艺。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醒世恒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青州城李清慕仙好道,70大寿之日自云门山而下求道,最终成仙。故事中说,李清在青州城里开医馆,时逢瘟疫盛行,李清既不诊脉,只开药一帖给患者,治好不少患者。有人疑惑不解,向李清讨问究竟。李清说:“在医道中,望、闻、问、切,‘目’为神圣工巧,看脉是医家第四等,不是上等。” 当然,为了做出准确的诊断,不能仅凭一种方法来以偏概全,而应该“四诊合参”,全面地认识疾病。 “神圣工巧”,也称“仁圣工巧”,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综合患者各方面的情况,从而确定诊断。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之一,也为常用成语。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意思是希望如拔刺洗污那样方便,能正确地运用诊察技巧。 详细说明“神圣工巧”含义的,还是《难经·六十一难》。后来,医家引用“神圣工巧”,均取《难经》之义。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