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深掘《灵枢》根脉 践行古法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
| |
□郭六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中医人,我在黄河岸边的这片中医药发源地深耕临床20余载,愈发坚信:唯有扎根经典、传承古法,方能为中医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兴国利民”的使命。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广袤、气候温润,为先民们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中医药活动应运而生。伏羲、神农氏、黄帝、岐伯、伊尹等圣人辈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在此诞生,铸就了中医药文化的根基。 这片土地的中医药文化基因,深深影响了我。1994年,我如愿考上了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现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脑病科前身为针灸科),开启了中医临床之路。 我酷爱中医,尤其是针灸。大学期间,我经常在学校图书馆摘抄中医药知识,尤以针灸内容居多。参加工作初期,我喜欢读名家治验录、经验集等书籍,学习名医大家的临床经验。我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中进行验证,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时,这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不能完美结合,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提高临床疗效很困难。 后来,我转变思路,把学习的重点放到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上。《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历代医学家重点学习的著作。很多医学家都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上下过一番苦功后成名的。于是,我下定决心先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个部分,《灵枢》成书年代早于《素问》。《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这里的《针经》,指的便是《灵枢》。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也是深受《灵枢》启迪。我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灵枢》作为中医经典的根,才是破解临床困境的“金钥匙”。 从2015年开始,我暂时放下其他书籍,沉潜于《灵枢》的钻研。经过3年的研究,我挖掘整理出几近失传的脉口人迎对比诊法和平衡阴阳经脉针法。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悟到古法中医的精髓——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理念为核心,借“五运六气”指导“六经辨证”,通过针药结合调整机体平衡,真正实现“理博大精深,术大道至简”。 2017年10月15日,我将《灵枢》针灸首次应用于临床。这是一位反复发作慢性膀胱炎2年的患者。令我振奋的是,仅两次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便完全消失。这一“立竿见影”的疗效,不仅让患者重拾健康,还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经典的力量——《灵枢》中的智慧绝非空谈,而是历经千年检验的真理。 从2018年,我将《灵枢》中的脉口人迎对比诊法和平衡阴阳经脉针法大量实操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验证了《灵枢》针灸取穴少、操作简单、见效快的特色。 这一古法中医体系全面应用于临床,也逐步验证了其“简、效”的突出特色。针刺取穴少,针具便携易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发现,针灸取效速度较快,在急症处理中能快速缓解症状,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方药均为经方化裁,药味少、药量小,口感温和,儿童、成人均易接受。更可贵的是,“针助药势,药借针威”的针药协同效应,将临床疗效发挥得更佳,有效缩短了治病疗程。 临床实践的积累,更需要以科研与文字固化传承。2018年11月,我将诊疗经验整理成文,在《中医研究》发表《脉口人迎对比诊法指导针刺的临床运用》;2022年2月,我发表《平衡阴阳经脉针法在针刺中的应用体会》;同年,我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代表方加减,在脉口人迎对比诊法的临床指导下,形成了“药少、量小、口感好”的用药特色,构建起独特的“六经辨证下针药结合”的中医特色疗法。 2022年,我将脉口人迎对比诊法和平衡阴阳经脉针法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的“中医辨病辨证”和“诊疗计划”部分,形成中医病历特色。我依此申请并获批2022年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平衡阴阳经脉针法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项目编号2022ZY1511),现已结项;2023年10月,发表论文《平衡阴阳经脉法在失眠中的运用探讨》。 接下来,我又申请并获批了2023年度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灵枢〉六经理论的挖掘整理》(项目编号TCM2023017)。如今,我正将2018年~2024年积累的涉及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妇科、运动、五官、皮肤、精神等各科疾病病例汇编成册,书名定为《灵枢针灸治验录》,预计2025年年底出版,希望为古法中医的传承添砖加瓦。 20余载临床历程,让我愈发坚定:中医药创新绝不是“中医西化”,不是用西医思维套用中药、针灸,而是在中医思维的框架内激活经典智慧。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而古法中医正是提升疗效的根基——它以调整阴阳平衡为核心,既可为患者解除疾苦,又能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健康理念,减轻患者与社会的负担。 作为河南中医药发源地的古法中医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灵枢》等经典,在临床中完善古法技艺,在传承中探索创新路径。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中医灵魂、深掘经典根脉,就一定能让古法中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为健康中国建设做贡献。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