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皮内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感悟
新形势下中医药的发展探析(上)
中医对鼻炎病因的认识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三十六保坤丹
1
11 1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皮内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感悟
 


□林宪军  王栋

股外侧皮神经炎属中医“皮痹”“肌痹”范畴,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皮肤麻木、刺痛、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迁延,常规治疗效果常不理想。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颗粒型皮内针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46例患者均为郏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0岁,最大的患者61岁,平均年龄47.3岁;病程最短的患者1年,病程最长的患者5年,平均病程2.7年;单侧发病的患者29例,双侧发病的患者17例。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曾接受针灸、药物熏洗等治疗,效果不显著。全部病例均经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相关病变。
治疗方法
取穴方法 以患侧大腿外侧感觉障碍区中心为第一进针点,再于该中心点上、下、左、右各2厘米处选取4个辅助进针点;另于该感觉障碍区的上、下、左、右边缘处各选1个进针点,共4个边缘进针点。
操作步骤 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按压并固定进针点皮肤,使局部略撑开;右手持小镊子夹持针柄,将颗粒型皮内针沿皮下平行刺入皮肤真皮下,针尖方向均朝向足部。针体置入后,在露出皮肤的针身与皮肤表面之间用小块胶布固定,再以面积稍大的胶布覆盖整个针具,以防止针体移位或脱落。每次留针3天,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为2天,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他疗法。
治疗效果
治愈 患侧大腿外侧感觉障碍完全消失,共28例,占60.9%。
有效 大腿股外侧麻木、烧灼感、蚁行感或钻心刺痒感显著减轻,共15例,占32.6%。
无效 症状未见改善,共3例,占6.5%。
总有效率为93.5%。
典型病例
一名39岁的已婚男性患者,主诉双侧大腿前外侧麻木、感觉减退2年,加重3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大腿前外侧麻木,右侧大腿前外侧蚁行感明显,自诉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掐之不觉疼痛。患者曾于外院接受毫针、艾灸、火针、梅花针及药物治疗,症状一度缓解,但停药后复发,未见根本改善。西医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中医诊断为痹证。经颗粒型皮内针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右侧大腿前外侧蚁行感消失,双侧麻木感显著减轻;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双侧大腿前外侧异常感觉完全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诊疗感悟
股外侧皮神经炎,亦称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源自神经根后支外侧支的股外侧皮神经,在通过髂前上棘外侧骨纤维管时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股外侧皮神经炎基本病机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感觉障碍与多数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不同,主要表现为病变区域皮肤表层的异样感,病程多呈迁延难愈,症状顽固,时轻时重,常规疗法常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颗粒型皮内针刺法是一种采用不锈钢丝制成的环形针柄、针身与针柄呈直线的小型针具,刺入皮下后长时间留置的治疗方法,又称“埋针法”。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腧穴施加持续良性刺激,以疏通经络、缓急止痛、调理气血,从而对皮部产生微弱而持久的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基于皮部理论,颗粒型皮内针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刺激信号可经皮肤感受器与血管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反射性兴奋,增强大脑皮质对肌皮神经的调节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间接缓解或解除神经卡压状态,从而消除患侧大腿股外侧皮部的异常感觉。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林宪军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王栋供职于郏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