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中医对鼻炎病因的认识 |
| |
□杨献丽 中医学秉承“人-自然-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医学问题。 随着季节更迭、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增大,不少患者出现鼻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常表现为鼻痒、眼部瘙痒、鼻塞、鼻腔干燥、鼻出血、频繁打喷嚏、烦躁不安、睡眠时呼吸不畅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生与以下几种病因病机相关。 感受外感邪气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若天气骤变,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超出适应范围,即可导致鼻窍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鼻部症状。 肺气虚弱、虚寒 肺与喉、鼻相连,鼻为肺之窍。《黄帝内经》强调“肺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鼻为呼吸之窍,是气体出入之通道。肺经联络于鼻,故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常通过鼻部反映,即“肺开窍于鼻”。鼻司通气与嗅觉,其功能依赖于肺津的濡润与肺气的宣发。肺津充沛、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嗅觉敏锐;若肺津亏耗、肺失宣降,则鼻窍失养而干燥,或见鼻塞不通、嗅觉减退。故《黄帝内经》有云:“鼻者,肺之官也。”肺气虚弱或虚寒,可致宣发肃降失常,邪气易乘虚侵犯鼻窍而致病。 脾胃虚弱、虚寒 人体自出生之后,生命活动主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气血津液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其化生之源在于脾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或虚寒,运化水谷精微之力不足,则气血生化与输布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于濡养,进而引发新陈代谢功能失调。鼻作为官窍之一,亦随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发为鼻炎。 肾气虚、肾阳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阳气之根。肾阳作为脏腑阳气之本,具有推动、激发脏腑功能及温煦全身的作用,所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亦主摄纳,利用肺所吸入之清气,从而维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浅表。肾气充沛,则呼吸调匀深长;若肾气亏虚,摄纳无权,致肺吸入清气不能下归于肾,可出现呼吸浅促、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之证。若肾阳虚衰,其推动温煦功能减退,则脏腑机能下降,机体抗邪能力减弱,鼻窍失于温养,易出现虚寒表现,诱发鼻炎。 肝气郁结 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精神压力、易怒、焦虑等心理问题,中医学视为情志因素。 怒为情志激动之反应,常人皆有。适度宣泄有助于肝气疏泄,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若怒而无制,或郁怒不解,则易损伤肝脏,导致肝气疏泄失常,或升发太过、疏泄亢进,或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气郁结日久,可郁而化火,形成“肝火上炎”,上扰清窍,亦为鼻病发生之机制。 笔者简要梳理了中医对鼻炎病因的认识。了解鼻炎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与调理,从而更好地维护鼻腔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