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姜黄 |
| |
□尚学瑞 尚方剑
很久以前,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扮成道士来人间采药。一天,在一个村庄外,吕洞宾发现一群人聚在一起,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婆婆躺在路边抱着肚子痛苦地呻吟,众人焦急地呼喊她。吕洞宾连忙拿出3颗丹药给老婆婆吃,心想定会奏效;可是,他没有想到,过了一会儿,老婆婆的病情不见好转,痛苦程度反而加重了。 吕洞宾既尴尬又惊讶,因为他的丹药对很多病都有效。吕洞宾正挠头不解,恰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路过此地。老翁立马给老婆婆诊脉,随后对众人说,这是瘀血攻心,病情很严重,必须尽快医治。说完,老翁便急匆匆地跑到附近的草丛中挖了几棵野草,叫人尽快将野草的黄色根茎洗净、切片、煎汤,再加点儿红糖。众人按照老翁的吩咐做,很快便端来了热汤,喂老婆婆喝。说来灵验,过了一会儿,老婆婆的疼痛程度减轻了许多,接着出了一阵汗后,就痊愈了。 目睹了这一切的吕洞宾颇觉神奇,对这种野草很感兴趣。他询问老翁这种野草的名字,老翁笑着说:“此草的根长得像生姜,但是颜色比生姜更黄,老夫称作姜黄。”吕洞宾听着连连点头,便把姜黄带到天宫。在场的众人也记住了“姜黄”这个名字,并一代代传了下来。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福建等地,别名宝鼎香、黄丝郁金等。姜黄冬季采挖,鲜品气香特异,以切面色金黄、有蜡样光泽者为佳,多生用,是一味历史悠久的活血类药材,唐代《新修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医籍均有记载。 姜黄味辛、苦,性温,归肝经、脾经,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扑肿痛,以及风湿引起的肩膀疼痛等。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姜黄主要含挥发油类、姜黄素类等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抗炎、抗氧化、降血脂、降压、保护胃黏膜、护肝、护神经、抗肿瘤等。因此,姜黄也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胃炎、肝病、风湿性关节炎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但是,虚证患者及孕妇不宜使用姜黄。 除了入药外,姜黄还是上乘的调料和食材。烹饪时放一些姜黄,可以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风味。用姜黄制作药膳,如姜黄炖鸡、姜黄红枣汤等,具有补虚、祛寒、解乏等食疗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姜黄与郁金为同源药,后者用的是块根,其苦寒降泄,行气力强,并能利胆退黄、清心凉血,临证时应区别使用。还有一味药叫片姜黄,为同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功效与姜黄相近,可相互代用。 (作者分别供职于辉县市中医院、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