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柿子: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姜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医政初立:从卜史兼摄到专职医官的演进
健康体检的意义
1
11 1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李改

 

   《黄帝内经》不愧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临证中许多疾病都可以用《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解释,并且该理论还可以指导临床,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其中,我对《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感受最深。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是指人体虽然生而有形体,但是离不开阴阳的变化。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有机联系,又可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阴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阴阳平衡,身体才能维持健康状态。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无处不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一般而言,具有运动、上升、温热、外向、明亮、亢进、功能等属性的物质,归于阳;具有静止、下降、寒凉、内在、晦暗、衰退等属性的物质,归于阴。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组织结构等划分阴阳。比如,从人体部位来讲,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从脏腑来讲,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心、肺从部位上划分属阳,肝、脾、肾属阴。就物质与功能而言,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
    阴阳还可以用来说明人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它们失衡时,人就会出现疾病。比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黄帝内经》将人体疾病的阴阳失调病机分为阴阳的偏盛、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指出了阴阳偏盛病机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曰:“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意思是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疾病变化特点。当阴阳离决时,人体的生机就会消亡,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对于疾病的诊断,《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及“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都是从“治病必求于本”出发。对于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关于阴阳偏衰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观点。关于阴阳偏盛,《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观点,均是以达到阴阳平衡为目的。
    此外,现代人重视的养生问题,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和于阴阳”“法于阴阳”及“把握阴阳”是养生的主要原则,并且提出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只有顺应大自然阴阳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生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养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代人们养生也注重天人合一,以调节人体阴阳,如“三九贴”和“三伏贴”。
    由此可见,“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始终贯彻身体的方方面面。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