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疗脾病健脾、运脾、醒脾应辨析使用
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
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口臭
祛瘀通络汤治肢体麻木伴下肢屈伸不利
经常手脚冰凉,根在气血功能失调
1
11 1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
  宝丰县周庄镇余西村卫生所 董子辉
    古代医家薛己强调“人以脾胃为本”,鲜明地指出阴阳水火之中脾胃的重要性。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立足于这一根本,笔者参考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在临床上试拟一剂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
    方药: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20克,黄连6克,蒲公英30克,炒枳壳15克,桔梗10克,炒谷芽15克,炙甘草6克。
    临床加减法:1.肝气犯胃型,基本方中加柴胡、佛手。
    2.中焦湿热型,基本方中加白蔻仁、炒薏仁、焦三仙。
    3.气滞血瘀型,基本方中加丹参、五灵脂、元胡。
    4.胆胃不和型,基本方中加郁金、鸡内金。
    5.肝郁脾虚型,基本方中加白芍、醋香附。
    6.脾阳虚型,基本方中减去蒲公英,加干姜、煨葛根。
    7.胃阴不足型,基本方中减去炒白术、茯苓,加麦冬、玉竹、生山药。
    8.其他。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呕恶、流涎,加法半夏、佩兰;糜烂、溃疡,加浙贝母、白及、三七;痞满加砂仁、厚朴。
    病例:马某,男,58岁,胃脘痛,右胁肋尤甚,口苦,纳差,泛酸十几天。查体发现,患者舌苔黄腻,脉滑数,患高血压病20年。
    中医诊断:胆胃郁热。
    治法:清热利胆,燥湿和胃。
    方药:柴胡10克,佛手10克,郁金15克,元胡15克,白芍20克,炒枳壳15克,桔梗10克,煅瓦楞子30克,乌贼骨30克,鸡内金20克,太子参30克,茯苓15克,生甘草3克。共3剂。笔者叮嘱患者忌油腻、辛辣食物。
    二诊:患者诉说口苦、泛酸消失,但便溏、脘腹胀满。查舌苔淡白胖大,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和胃。
    方药: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20克,砂仁(后下)6克,乌药10克,厚朴15克,桔梗10克,焦三仙各20克,炒车前子10克,黄连3克,石斛10克,生甘草3克。共3剂。
    随后,笔者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患者说已痊愈。
    总结:明代医家吴鞠通说过,“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胃病的病理因素不外乎“寒、热、气、血、食、湿、虚”几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对脾胃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