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慧
心脏手术为生命按下“重启键”,而术后康复的质量,多取决于家庭护理的精细化程度。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掌握科学的护理知识,不仅是守护术后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撑。 饮食调理是心脏术后康复的基础,核心原则是“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术后初期,患者消化功能较弱,应从流食(如米汤、菜汤)过渡到半流食(如稀粥、烂面条),再逐步恢复普通饮食,整个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暴饮暴食。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的摄入,可选择橄榄油、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帮助调节血脂,同时需保证足量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鸡蛋、豆制品等,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规范用药是预防病情反复的关键,患者家属需起到“监督者”和“提醒者”的作用。心脏术后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脂药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服用要求,如阿司匹林需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降压药需固定时间服用,避免擅自增减剂量。患者家属应协助患者建立用药台账,记录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皮疹、出血等异常情况,需及时联系主治医生,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要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妥善保存药物,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潮湿环境影响药效。 运动能促进心肺功能恢复,但需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1个月~3个月为恢复期,患者可从床边活动、室内散步开始,每次5分钟~10分钟,每日2次~3次,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范围;3个月~6个月后,根据身体情况进行户外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跑步、爬山等剧烈运动。运动时需注意身体反应,若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下来休息,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同样不可或缺,良好的心态是康复的“催化剂”。心脏手术对患者的身心都是一种创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这会间接影响心脏功能恢复。患者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可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听舒缓的音乐、看书、养花种草等,转移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定期复查是监测康复情况的重要手段,患者家属需按时陪同患者前往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若患者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情况,应立即送其前往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心脏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