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英
护理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生命线,直接关乎治疗效果与医疗安全。现在,从三级甲等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探索科学质控路径。如何通过可落地的管理手段破解护理差错、服务不均等难题,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基层与三级甲等医院实践经验,总结4个能快速见效的实用方法。 标准化流程建设:筑牢质量基础 标准化是护理质控的前提,不少差错源于流程不统一。比如,同一科室不同的护士在给药核对步骤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剂量偏差。一方面,需细化给药、输液、压疮护理等高频操作规范,不仅明确“七对”原则,还需补充特殊药品(如化疗药)的双人核对流程,通过图文手册、短视频让全员掌握;另一方面,建立护理文书标准模板,对术后护理记录、患者转科交接单等统一格式,避免因记录模糊导致信息断层。每季度要结合临床反馈(如护士操作难点、患者投诉点)和行业新指南动态更新流程,让规范更贴合实际。 信息化工具赋能:精准把控质量 传统人工质控依赖纸质记录,往往月底才发现上个月给药差错率偏高,错失整改时机。使用信息化工具可实现精准管理:二级以上医院可搭建护理质控系统,整合考核指标、不良事件上报等模块——系统实时抓取输液扫码数据,若某护士连续3天漏扫核对码,会自动向护士长发送预警;社区医院可借助简易护理APP(应用程序),简化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护士用手机拍下有问题的现场(如床栏松动),就能同步上传至整改台账。此外,移动护理终端让床旁操作更规范,比如老年科护士扫码核对患者腕带时,系统会自动弹出该患者的过敏史、基础病史,减少人为记忆失误,推动质控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防”。 分层培训与考核:强化能力支撑 护理人员能力差异是质量不均的核心原因,需构建“分层培养、以考促学”体系。新护士入职前,除基础操作培训外,还需通过模拟情景考核(如患者突发过敏性休克的应急处理)才能上岗;在岗护士按职称分层——初级护士侧重静脉穿刺、导尿等实操提升,中级护士聚焦糖尿病、肾病等专科护理,通过案例分析、跨科室进修提升效果。考核机制也需细化,“月度抽查”重点查操作规范,“季度考核”加入患者满意度评分(如是否主动告知用药注意事项),考核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同时每月组织质量研讨会,让出差错的护士分享教训、优秀护士传授经验,形成互助氛围。 闭环式质控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质控不是“查问题”,而是“解决问题”,需建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评估-优化”闭环。比如,某科室发现患者跌倒率上升,先通过护患沟通、现场巡查收集问题(如夜间病房照明不足、患者未使用呼叫铃),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护士与整改时限,然后用鱼骨图分析根源,区分“照明不足”(设施问题)和“患者未用呼叫铃”(宣教问题),分别采取“加装感应灯”“床头贴温馨提示”等措施。整改后1个月,通过对比跌倒数据、访谈患者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若跌倒率下降50%,则将“夜间巡查增加1次”固化为制度;若仍有问题,则进入下一轮闭环优化,确保质量持续提升。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广饶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