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癫痫患者按时服药仍频繁抽搐,可能是因为血药浓度未达到有效治疗范围,需通过监测调整剂量。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血药浓度 什么是血药浓度 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反映其在体内的“存在感”。监测血药浓度,可确保药物处于控制发作又不引发毒性的“黄金区间”。 为什么必须监测 治疗窗狭窄:多数抗癫痫药有效浓度范围窄。以苯妥英钠为例,当血药浓度低于10微克/毫升时,约30%的患者发作频率会增加;而超过20微克/毫升时,25%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共济失调、牙龈增生等。 个体差异巨大:基因、年龄等因素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差异大。 动态变化频繁:体重、合并用药、肝功能异常等会使血药浓度波动。实施规范监测的患者群体中,单药控制率较未实施监测者提升41%。 监测时机 初始治疗期:找准“起调点” 用药后5个半衰期(通常7天~14天)首次检测,确定起始剂量。如苯妥英钠剂量增加呈非线性动力学,监测可避免“剂量过猛”。 稳定治疗期:维持“和谐的旋律” 每3个月~6个月复查,预防药物累积和代谢变化风险。长期用药可能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引发慢性毒性,季节更替等因素可能改变代谢速率。 特殊情境期:应对“意外变奏” 出现发作形式改变、合并用药、体重变化超10%、疑似中毒等情况时,立即检测。联用抗生素可能抑制肝酶,使抗癫痫药浓度升高。 监测方法: 采样时机:抓住“精准时刻” 谷浓度检测:晨起服药前采血,反映最低有效水平,是调整剂量的标准。 峰浓度检测:怀疑中毒时,按药物特性在特定时间点采血,如苯妥英钠服药后2小时~4小时检测。 检测技术:选择“合适的乐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同时检测多种药物及代谢产物,适用于常规药物。 免疫分析法:操作简便,适合苯巴比妥等药物的快速筛查。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灵敏度高,能识别药物异构体,常用于新型抗癫痫药的检测。 特殊人群:定制“专属乐章” 孕妇:每月检测1次。孕期代谢变化大,丙戊酸钠浓度可能下降30%~50%。 老年人:每2个月检测1次。这类人群代谢减慢,药物蓄积风险增加。 肝肾功能不全者: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检测频率,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卡马西平半衰期可能延长2倍。 结果解读:聆听“身体发出的信号” 结合临床状况判断,症状优先,患者无发作且无不良反应,即使浓度略低也可能无须加量;个体化调整,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剂量;全面审视,排查采样时间、依从性、联合用药等因素。 患者须知 日常管理:奏响“生活协奏曲” 规律服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避免大量摄入西柚和酒精;记录服药时间、发作情况及反应。 检测准备:注意相关细节 采血前保持正常饮食,除非医生要求空腹;告知检测人员近期用药情况;检测前3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代谢的药物。 长期规划:谱写“健康乐章” 定期复查,每6个月评估肝肾功能和血药浓度;通过血药浓度判断依从性;加入患者互助组织。 (作者供职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