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振华
心脏支架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然而,手术成功仅是康复的开始,术后科学护理对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减少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医学角度系统阐述术后需重点关注的六大事项,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管理理念。
规范用药
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这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一般为6个月~12个月。
除抗血小板药物外,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需终身服用,目的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至1.8毫摩尔/升以下,兼具稳定斑块、抗炎作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规律服药,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需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蔬果、多全谷物、多优质蛋白;少盐、少饱和脂肪、少加工食品。
运动康复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术后1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3个月后可逐步过渡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需避免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是关键。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使再狭窄风险增加2倍~3倍;饮酒可能干扰药物代谢。建议术后戒烟限酒。
定期复查
术后复查需建立“1-3-6-12”时间表:出院后1个月内复查伤口愈合情况,评估用药反应,3个月进行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查,6个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12个月进行冠状动脉CT(计算机层析成像)血管造影复查。此后每年需完成心血管风险评估,包含颈动脉超声、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测。
复查项目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额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基因风险筛查。
症状监测
需警惕四大警示症状:持续性胸痛(>15分钟)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或活动耐量下降;出血倾向(牙龈出血不止、皮肤瘀斑扩大);反复发热伴乏力(可能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建议每日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术后3个月内尽量避免乘坐长途飞机,以减少环境压力对心血管的影响。
心理建设
约30%的术后患者会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常表现为过度担忧支架移位、对轻微不适过度敏感等。建议分“三阶段”进行心理调适:术后1个月接受疾病现实,3个月重建生活信心,6个月形成长期管理习惯。
长期管理
术后5年内再狭窄率为10%~15%。长期管理需建立“ABCDE”方案:A(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B(血压/心率控制)、C(胆固醇管理+戒烟)、D(糖尿病控制+饮食管理)、E(运动+教育)。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心血管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此外,需特别注意季节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要避免突然进入空调等低温环境。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引发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