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媚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常因吞咽功能受损,在进食时出现呛咳,严重时甚至引发窒息,危及生命。为降低相关风险,吞咽障碍患者需遵循科学的进食“五步法”。
第一步:评估吞咽功能,明确安全进食条件
吞咽障碍患者的进食安全需以专业评估为基础。首先,需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启动能力,即能否自主触发吞咽动作。其次,通过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吞咽造影或喉镜检查,明确患者可安全吞咽的食物质地及单次安全进食量。若评估显示患者存在渗漏或误吸风险,需暂缓经口进食,优先通过鼻饲管或胃造瘘补充营养。
此外,需排除肺部感染风险。若患者出现发热、痰液增多等感染迹象,需先控制感染,待肺部情况稳定后再评估进食条件。同时,评估患者的体力和耐力,确保其能保持坐位或半卧位进食30分钟以上,避免因疲劳导致吞咽协调性下降。另外,还要确认患者是否具备咳嗽能力,以便在误吸时通过咳嗽排出异物。
第二步:调整食物性状,降低误吸风险
食物性状是影响吞咽安全的关键因素。吞咽障碍患者需避免干硬、黏稠或大块食物,优先选择质地软烂、糊状食物,或使用增稠剂调整液体黏度。例如,流质食物可加入增稠剂,减少液体快速流入气道的风险;固体食物需切碎或搅拌成泥状,便于患者进食。
食物温度需适中,过冷或过热均可能刺激咽喉,引发呛咳。
第三步:选择适宜体位,优化吞咽路径
进食体位直接影响吞咽效率。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前倾30度,以确保食物顺利通过咽部进入食管,减少误吸风险。进食后需维持坐姿或半卧位30分钟以上,防止食物反流。
喂食时,应使用长柄小勺从患者健侧喂入,将食物送至舌根处,避免勺子深入口腔刺激咽喉。
第四步:掌握吞咽技巧,提升进食效率
吞咽障碍患者可通过特定技巧改善吞咽功能。例如:声门上吞咽法。在吞咽前及吞咽时屏气,关闭气道,防止食物误吸,吞咽后立即咳嗽,清除残留物;空吞咽法。每次吞咽后进行一次空咽,确保口腔和咽部无食物残留。
此外,患者可在进食前进行吞咽肌群锻炼,如进行张口、闭口等动作,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第五步:密切观察反应,及时应对异常
进食过程中需全程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呛咳、咳嗽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进食,让患者保持侧卧位,轻拍背部协助排痰,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除气道异物。若患者意识丧失或呼吸停止,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进食后需检查口腔,清除残留食物,防止细菌滋生引发感染。
吞咽障碍患者的进食安全需通过科学评估、合理调整、规范操作和密切观察来实现。严格遵循上述“五步法”,可有效降低呛咳和窒息风险,保障患者健康。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