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聪
日常生活中,若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绞痛并伴随频繁呕吐,许多人可能误认为是“吃坏了肚子”。然而,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肠梗阻。肠梗阻作为消化系统常见急症,若未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身体发出的“双重警报”:腹痛与呕吐
肠梗阻的核心问题是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这会导致肠道内压力升高、血液循环受阻。此时,身体通常会通过两种典型症状发出警报。
阵发性绞痛
阵发性绞痛多集中在脐周或梗阻部位,每次持续数分钟,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发作。
呕吐
呕吐是肠道压力升高的直接表现。高位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能带有粪臭味。
其他伴随症状
腹胀:低位梗阻患者腹部膨隆更明显。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梗阻时,肠道气体和粪便无法排出,患者可能出现数日无排气、排便现象。
全身症状:频繁呕吐易引发脱水,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严重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发凉等休克征象。
拖延的代价:从局部到全身的危机
肠梗阻若未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
肠道功能崩溃
持续梗阻会导致肠管扩张、肠壁变薄,最终引发肠壁缺血坏死。坏死肠段若穿孔,肠道内容物会进入腹腔,进而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呕吐和肠道积液会导致大量液体丢失,进而引发脱水、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
全身感染与脓毒症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后,细菌和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等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休克状态下,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可能因缺血或缺氧而受损,甚至衰竭。
科学应对:从预防到治疗的关键步骤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每日摄入25克~30克膳食纤维,避免过量食用易形成粪石的食物。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
及时治疗原发病:积极控制肠炎、肠结核等疾病,防止病情进展引发梗阻。
术后防护: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并遵医嘱使用防粘连药物。
识别与就医指征
若出现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腹痛伴呕吐且无法缓解;腹部膨隆、压痛或触及包块;停止排气排便超过24小时;伴随发热、心率加快等全身症状。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进行胃肠减压,并通过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坏死、穿孔等情况,需紧急手术以解除梗阻或切除坏死肠段。
术后管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逐步恢复饮食。
腹痛、呕吐并非小问题,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肠梗阻的严重风险。因此,一旦身体发出警报,及时就医是保障健康的关键举措。
(作者系广东省佛冈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