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结节性痒疹 □刘爱民
结节性痒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也是难治病。本病多由蚊虫叮咬所致,皮损为黄豆及蚕豆大小的红褐色或黑褐色孤立性结节,表面粗糙,奇痒,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小腿伸侧较多。西医对结节性痒疹缺乏有效疗法,中医在本病治疗上有显著优势。笔者致力于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多年,特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结节性痒疹多发于春、夏、秋三季,常以蚊虫叮咬为诱因,表现为皮肤出现丘疱疹,瘙痒,日久形成结节。中医认为,本病为感受外界湿热,湿热侵犯皮肤后,与瘀血互结,形成湿热瘀阻,并且因个体差异,形成多个证候,病程较长。 二、分型与治疗 (一)风湿热蕴结。 1.病机特点:感受湿热,正气尚充。 2.症状:病程数月或经年,青少年患者居多。始发为散在丘疱疹,瘙痒,日久形成淡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分布于四肢伸侧及躯干。纳可,口干或微苦,舌红,苔薄黄腻,脉数。 3.治法:祛风除湿,清热散结。 4.方药:荆防三妙汤加味。方用荆芥、防风、苍术、生薏苡仁、黄柏、益母草、白鲜皮、通草、蜈蚣等。 (二)湿热瘀阻,卫阳虚弱。 1.病机特点:湿热与瘀血互结,卫阳虚弱无以祛邪。 2.症状:病程较长,中老年患者居多。皮损为黄豆及蚕豆大小的暗红色或黑褐色结节,四肢伸侧以小腿伸侧皮损较多,奇痒难耐,常可见抓痕。畏寒,舌淡,苔薄白腻或淡黄腻,脉弱。 3.治法:温阳固表,除湿清热,通络散结。 4.温阳散结汤(经验方)。方用生黄芪、桂枝、制附子、苍术、生薏苡仁、陈皮、黄柏、连翘、蜈蚣、全虫、当归、白鲜皮等。 (三)湿热瘀阻,阴津耗伤。 1.病机特点:湿热瘀阻日久,耗伤阴津。 2.症状:病程长,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节为淡褐色,奇痒,伴口干,少寐,月经不调。舌红,苔薄少或黄腻,脉沉细。 3.治法:除湿化瘀,清热养阴。 4.方药:四妙丸合增液汤加减。方用苍术、生薏苡仁、黄柏、川牛膝、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防风、白鲜皮、蜈蚣等。 (四)湿热搏结,肝气亢旺。 1.病机特点:湿热搏结日久,兼肝气过旺。 2.症状:病程长,屡治不效,结节分布于四肢和躯干伸侧,奇痒,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3.治法:祛风除湿,清热平肝,通络散结。 4.方药:荆防三妙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用荆芥、防风、苍术、生薏苡仁、黄柏、牡丹皮、栀子、柴胡、生牡蛎、白芍药、蜈蚣、白鲜皮等。 三、典型病例 病例一:赵某,男,10岁,2012年11月24日初诊。 主诉:躯干、四肢出暗红色结节、瘙痒1年。 病史:1年前躯干、四肢被虫咬后出现丘疱疹,日久形成结节,瘙痒,曾在多家省级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现有皮疹散在,均为花生米大小的暗红色结节,舌红,苔薄白腻,脉可。 诊断:结节性痒疹。 辨证:风湿热蕴肤,热瘀搏结。 治法:疏风清热,除湿散结。 方药:荆芥9克,防风12克,苍术12克,生薏苡仁15克,陈皮9克,益母草15克,黄柏10克,蜈蚣1条,白鲜皮15克。共15剂,用水煎服;地酮洗剂外用。 二诊:用药后,结节基本消退,瘙痒停止,留褐红印,个别留有小硬结,舌尖边红,苔薄白,脉可。中药原方加连翘12克。共15剂,用水煎服。半个月后,皮损全部消退,舌尖红,苔白腻薄,脉沉。 防风12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益母草15克,黄柏9克,白鲜皮15克,川牛膝12克,通草6克。共10剂,用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儿证候较单纯,只有外患,尚无内忧,表现为皮肤湿热瘀结,正气尚充,治疗时祛风除湿、清热散结即可;见效快,仅仅治疗1个月,皮损完全消退而愈。 病例二:司某,男,66岁,家住郑州市,2014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丘疹、结节、血痂,瘙痒15年,加重1年。 病史:1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散在丘疹、结节,有血痂。1年前出荨麻疹后加重,曾到十几家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湿疹、结节性痒疹。现在四肢有较多黄豆及蚕豆大小暗红色结节,奇痒,多数抓破。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左沉弱,右沉弦。 诊断:结节性痒疹。 辨证:阳虚肝郁,湿瘀阻络。 治法:益气温阳,除湿通络。 方药:生黄芪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9克(先煎),苍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10克,防风12克,白鲜皮20克,蜈蚣2条,全虫6克,泽泻12克,柴胡12克。共15剂,用水煎服;地酮洗剂外用。 二诊:用药后,结节大部分消退,瘙痒减轻,舌淡略胖,苔腻厚淡黄,脉右稍弦,左弦。中药原方桂枝加至15克,加生牡蛎20克(先煎)、白芥子6克。共15剂,用水煎服。 三诊:痒止,结节仅剩几个。舌淡胖,苔白腻厚,脉弦。中药初诊方加法半夏10克。共15剂,用水煎服。用药后,结节全部消退。 按:本例病程长,证候复杂,内忧外患,外有湿热瘀阻,瘙痒剧烈,夜难成寐,痛苦异常。内有阳气虚弱,兼有肝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且肝气不调。采用黄芪、桂枝、附子温阳通阳,以复阳而化湿,鼓舞正气;柴胡、陈皮舒肝理气,使气机通畅,利于阳气通行;防风、苍术、生薏苡仁、白鲜皮、泽泻除湿祛风,蜈蚣、全虫通络散结,尽除肌表之湿瘀毒结。半个月而苛疾消减大半,又加大桂枝剂量,加白芥子、法半夏、生牡蛎以散结软坚,治愈顽疾。 病例三:杨某,女,46岁,2012年8月21日初诊。 主诉:患者双小腿伸侧出现结节、瘙痒4年。 病史:4年前,患者双小腿伸侧出现散在暗红色丘疹、结节,奇痒,曾在其他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结节为黄豆及蚕豆大小,为淡褐色,纳可,口干,面黄浮,少寐,月经后期。舌红,苔前部薄少,脉沉。 诊断:结节性痒疹。 辨证:湿热瘀阻,阴津损伤。 治法:除湿化瘀,清热养阴。 方药:黄柏10克,苍术12克,生薏苡仁15克,川牛膝9克,荆芥9克,生地黄15克,玄参12克,牡丹皮15克,蜈蚣2条,白鲜皮20克,防风12克。共15剂,用水煎服;地酮洗剂外用。 二诊:用药后,皮损全部消退,瘙痒停止,纳欠佳,口干,面黄不华,面有色斑,舌稍红,苔薄少,脉弱。原方去防风、蜈蚣、荆芥,加黄精20克、桑叶10克。共15剂,用水煎服。 按:本例湿热久稽皮肤,日久耗伤阴津,瘀热更加涩滞难排。以四妙丸除湿清热,加增液汤滋阴,再以防风外除风邪,牡丹皮、蜈蚣化瘀散结;4年顽疾,半个月治愈。 结节性痒疹的病程长,病机复杂,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阻,而湿热瘀阻只是结果,并非原因,查找病因病机,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进而辨证治疗,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等;擅长治疗慢性荨麻疹、斑秃、雄激素源性脱发、顽固性银屑病、湿疹、结节性痒疹、黄褐斑、白癜风、顽固性尖锐湿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