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辨证治疗结节性痒疹
针刺手部穴位 快速治疗腰扭伤
识别真假龟板
散寒化瘀方治胃痛
桂枝汤加艾灸治产后汗出不止
治疗老年病应遵循五大原则
1
11 1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治疗老年病应遵循五大原则
 

治疗老年病应遵循五大原则
□肖定远

    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体质不同,保养耗用有异,所以阴阳的偏盛偏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老年人即使患燥证,也切莫过量应用寒凉之药,要防其折伤有限之元阳。注意固气健脾养胃,寒润滑利之品都要慎用,以防泄泻严重而致中气下陷。早在几千年前,古人不仅从“祛病延年”的养生角度对老年人的长寿问题进行了探索,还从医疗角度对老年人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历代医家经过不断努力,终于确立了比较完整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治疗老年病常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阴阳须辨
    老年人由于长年耗用,再加上外邪、情志等各方面的影响,无论阴阳,均属不足。阴不足者,阳生无资,则阳也不足;阳不足者,生化无力,则阴也不足。衰阴衰阳,不能再伤,此为治疗原则,故老年病必须先辨阴阳。
津亏宜濡
    老年人的津亏多见于阴虚阳亢之体。平时性情急躁,举止急速,呼吸有力,声音洪亮,面色红赤,唇红或紫,脉象多弦,饮食不多,却能任劳。由于阳气偏盛,阴精长期过用,津液缺少化源,发病常见头晕、目花、耳鸣、心悸、健忘、不寐、口臭、大便干结、小便数而赤等燥热症状。此不能作实火治疗,亟须保养真阴、生津润燥,阴津渐复,则诸证自愈。
    老年人脾胃虚弱,故虽然滋阴,但是用药不宜过分寒润,否则导致泄泻,容易使中气下陷。老年人气血之虚,均由于肾水之涸。六味地黄丸既能补肾水,又能健脾胃之气,灭肾中之邪火,而生肾中之真阳,是老年人最宜用的健脾药。使用补气药要恰当,剂量不能过大,不能认为老年人虚而蛮补,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此为阴虚者所忌。
    老年人津亏便秘较甚,用增液汤之类增水行舟,润肠通便;气弱不足,润而不下,可稍加党参;病情紧急必须用者,可用新加黄龙汤。不宜单纯攻下,以防伤元气,导致虚脱。
    老年人津亏小便不赤者,忌利水,否则更伤其有限之阴津。老年人若阳亢甚者,佐以平肝潜阳,如珍珠母、龙骨、牡蛎之类。
气衰当温
    治疗老年病不仅要注意真阴虚的一面,还要注意真阳虚的一面,这一点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平素阳虚阴盛之体,精神不振,举止懒散,呼吸微弱,声音低微,面色淡白,唇淡或白,脉多微弱,这是由于老年人脾胃衰弱,肾少资益,故命门火衰,出现上述情况。临床常见恶寒、肢冷、腰膝酸痛、遗精、阳痿、倦怠、懒言、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小便频数等,治疗时宜温补命门。
    不能纯用温热辛燥之品。老年人阴阳俱虚,阴虚甚则阳似盛,阳虚甚则阴似盛,不能单纯温阳,当用阴中求阳之法,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积滞应消
    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少则困馁,食多则饱满,稍有不慎,即生食积,积久化热,耗伤津气。老年人肺、脾、肾皆虚,气化无力,易于停滞生痰,再加表卫不固,易受风寒。老年人肝血不足,不能充养经脉,再加上心气推动无力,从而形成气血瘀滞不畅;或因多思远虑,伤七情,导致气机郁结,络脉失畅。
    临床可根据病机,采用消食、化痰、平喘、理气、活血等方,但必须顾及老年人的体质及发病特点,不能与青壮年等同论治。
    古代医书中记载了治疗老年人伤食多痰的验方,方用人参(党参)、茯苓、山药、薏苡仁、麦冬、陈皮、麦芽、山楂、白芥子、甘草等灵活加减。笔者认为,气滞加香附,血瘀加丹参、牡丹皮等,确有较好疗效。
表虚忌汗
    老年人表卫不固,发汗之药应当慎用。汗出耗气伤津,气津两乏。若确有表证,也只能用轻淡芳香之品,使邪气缓缓从皮毛透出,无犯中焦,莫伤津液。阳虚者可助以党参、黄芪、白术等,阴虚者可助以麦冬、白芍药、石斛等。若汗出太多,肢冷脉微,或气脱昏沉,速用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汤,以防虚脱。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